筼筜湖的湖心岛
厦门人都很熟悉
皮厚鼠丁摄
只要看过它的旧影
你一定会惊叹于它的变化
湖心岛和导流堤变绿的功臣
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树林
骏艺摄
如今它已在筼筜湖区安家
成为国内城市中少见的
中心城区红树林景观带
也为白鹭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
刘东华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筼筜湖与红树林的故事
众所周知,筼筜湖早年曾是市民“谈湖色变”的臭水湖,在经历多次清淤治理后,水质逐渐改善。与此同时,湖区景观提升也提上日程。
在筼筜湖的浅滩地上,一般水生植物是吃不消的,因为盐碱化程度严重,而且因为潮位影响,还有可能受到海水侵蚀。所以,红树林植物自然成了首选。
人工种植红树林
历史上的筼筜港曾经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分布,后来受到破坏几乎消失殆尽,仅湖区周边及湖心岛零星分布有少量单株秋茄。年4月,筼筜湖管理处(筼筜湖管理中心前身)联合厦门大学开展了红树林恢复种植,试种的两种红树林植物秋茄和木榄均顺利成活。
人工种植红树林
那次试验成功后,年4月起,湖心岛周围和导流堤南侧开始大面积引种秋茄、白骨壤和红海榄等红树林植物新品种约1.6万平方米,在繁华的闹市中央为鸟类营造了一片安全舒适的乐园。
筼筜湖管理处还采取投食鱼类、架设淡水管道等手段,吸引白鹭觅食。渐渐地,湖心岛成为了白鹭的夜栖地。被红树林植物环绕的湖心岛现已规划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成为了厦门的地标之一。
刘东华摄
年,筼筜湖管理处结合当时的综合整治工程,在外导流堤种植了具有厦门亚热带特色的红树林近1万平方米,实现了生态固堤和景观提升的有机结合,在城市中心区为鸟类再造了一处栖息繁殖的新“绿洲”。至此,筼筜湖周边红树林人工恢复种植工作基本完成。
清风徐来摄
目前,筼筜湖内外导流堤和湖心岛人工引种红树林植物共计7种(秋茄、拉关木、无瓣海桑、白骨壤、木榄、红海榄和榄李),并有多种半红树林植物,种植面积总计约2.6万平方米,其中湖心岛约1.2万平方米,内导流堤约4千平方米,外导流堤约1万平方米。
骏艺摄
此外,在筼筜湖区的南湖公园和江头公园也能看到红树林植物,它们在湖边成排种植,不仅美化景观,而且替代护栏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为湖区提升了安全系数。
南湖公园的红树林谢雨真摄
带您认识筼筜湖的红树林
秋茄
红树科
筼筜湖区90%以上的红树林植物都是秋茄。属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平滑,灰褐色;侧枝的气根向下生成为支柱根。叶交互对生,革质,长椭圆形,中脉明显,叶上表面深绿色,背面草绿色,托叶早落。花白色,具短梗,2~5朵排成二歧聚伞花序。胎生,成熟时胚轴呈绿色,间有红褐色,远望似茄子,故称为“秋茄”。
木榄
红树科
常绿乔木,具膝状呼吸根及支柱根。树皮灰色至黑色,内部紫红色。叶对生,具长柄,革质,长椭圆形,先端尖。单花腋生;萼筒紫红色,钟形,常作8~12深裂,花瓣与花萼裂片同数,雄蕊约20枚。具胎生现象,胚轴深绿色,繁殖体圆锥形。
无瓣海桑
海桑科
常绿乔木。高15~20m。主干圆柱形,有笋状呼吸根伸出水面;茎干灰色,幼时浅绿色。小枝纤细下垂,有隆起的节。叶对生,厚革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叶柄淡绿色至粉红色。总状花序。花瓣缺。雄蕊多数,花丝白色。柱头蘑菇状。浆果球形,每果含种子50粒左右。
白骨壤
马鞭草科
常绿灌木至小乔木,树高受环境影响,从0.5m至6m不等。通常长在群丛向海一面的最前缘。树皮呈灰白色,嫩枝有毛;叶革质,椭圆形,叶背有白色茸毛,在被海水淹没时起着隔离层的作用,叶片有泌盐现象。群落外貌远看呈灰绿色。花小,黄色,无柄,常数朵簇生于顶端。蒴果椭圆形。隐胎生。在主干的四周密布有细长棒状的指状呼吸根。
拉关木
使君子科
拉关木属于速生常绿乔木,其高度可达15m至25m,胸径可达30cm至70cm。叶对生,厚革质,叶片基部有一对腺体,叶柄为粉红色,幼茎四菱形,果实稍肉质,扁平,倒卵球形,内有一个种子。
红海榄
红树科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10m,拱状支柱根发达。单叶对生,椭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叶背有明显黑褐色腺点。总花梗从当年生的叶腋长出,与叶柄等长或稍长,有花至多4~8朵;花具短梗,基部有合生的小苞片。胚轴圆柱形,长25~30cm,表面有疣状突起。
榄李
使君子科
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m。单叶互生,厚,肉质,匙形或狭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尖,聚生枝顶。总状花序腋生,花白色。核果成熟时褐黑色,木质,坚硬,卵形,果柄几乎不存在。
来源:筼筜湖(ID:xmyundanghu)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