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对病情康复有什么危害?哪些人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发生与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有关。栓子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发展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多数会转变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并发肺动脉栓塞,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随着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的增加,其危害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在美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居慢性疾病的第三位。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密切相关,致命性肺栓塞是导致住院患者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几乎50%近端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无症状肺栓塞,同时80%的肺栓塞患者被发现患有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致死率达70%,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患者中43%的患者在发病后2小时内猝死,其中10%在1小时内猝死,36%在2-24小时内猝死,发病后1个月死亡病例仅占21%。
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①吸烟、年龄40岁;②手术时间60分钟患者;③先前有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者;④恶性肿瘤、化疗患者;⑤下肢、腹部、骨盆骨折手术患者;⑥多发性损伤、严重骨折患者;⑦肥胖、静脉曲张、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⑧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者;⑨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者;⑩长时间制动、卧床者,如术后、偏瘫、截瘫患者。
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害大,治疗困难,但是研究表明经过规范性预防能降低80%病死率。在西方国家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比例占17%,而亚洲国家仅为6%。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以下方法:
(1)一般生活预防①低脂、高纤维清淡饮食,多饮水,特别运动大汗后注意补水,预防血液黏稠;②增加活动量,卧床患者尽可能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避免长时间肢体下垂;③预防便秘,适当服用缓泻剂;④衣着舒适,避免穿着紧身衣。
(2)物理预防①使用间歇气囊压迫装置,行走时依靠小腿肌肉的收缩,有助于腿部静脉血回流。间歇充气压迫小腿肌肉,能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此法尤其适合抗凝禁忌的患者,但下肢缺血的患者应慎用;②分级加压弹性长袜:穿有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下肢浅静脉加压,使大量血液通过与深静脉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增加了深静脉流速,同时增加了组织压,促进静脉回流。由于方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或配合其他预防措施,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气压迫法一样,对下肢缺血的患者应慎用。
(3)药物预防①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②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③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4)手术预防对于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凝血功能不良的患者,不应该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可以通过下腔静脉植人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5)下肢功能锻炼预防①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②下肢肌肉舒缩及踝关节旋转锻炼,促进静脉回流;③早期下床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