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静脉血栓栓塞症
防治共识意见
刘占举
上海同济大医院
炎症性肠病(IBD)呈慢性病程,易合并多种并发症。IBD相关的并发症中,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类相对不常见,但可显著增加IBD病死率的疾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专家讨论制定了《中国住院炎症性肠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专家共识意见》。
医院的刘占举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介绍了“IBD血栓指南解读”。
下面请看“情报官”来自会议现场的听课笔记。
我国IBD发病情况和临床挑战
近年来IBD患者就诊人数逐步增加,青壮年多见。
IBD的发病机制不清,临床诊断困难,治疗棘手。
除了肠道本身病变外,常伴随有肠外器官疾病,严重影响着病人健康。
IBD肠外器官累及病变
20%-40%成人IBD患者合并有肠外病变。6%儿童在诊断IBD之前至少有一种肠外病变,15年内有29%,而成人接近50%。
常见的肠外病变:骨关节、皮肤、眼睛、胆道等。其中静脉血栓发生率1.2%-6.7%,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中国住院炎症性肠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专家共识意见》
本共识意见分为四部分,共18条建议。涉及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筛查、预防、治疗.
投票等级:
a完全赞同(必不可少)
b部分赞成,但有一定保留
c赞成,但有较大保留
d不赞成,但有一定保留
e完全不赞成
投票结果:
A级指标(强烈推荐),即a得票数≥80%
B级指标(推荐),a+b得票数≥80%
C级指标(建议考虑),即ab+c得票数≥80%
未达C级指标则删去
1.中国IBD疾病人群合并VTE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推荐意见:A
西方IBD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较普通人升高2-3倍。
台湾地区IBD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约为9.81/人-年,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的1.98倍;
肺栓塞(PE)发生率为3.98/人-年,发生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8倍。
一项我国IBD住院患者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VTE发生率为41.45/人-年,提示IBD患者合并VTE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
2.中重度疾病活动是IBD患者发生VTE重要危险因素。推荐意见:B
多项研究表明约60%-80%IBD患者在发生VTE事件时处于疾病活动期。
一项英国的研究结果显示,IBD活动期合并VTE风险是普通人群的8倍,而缓解期降低至2倍。
3.当IBD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时,住院患者合并VTE风险高于非住院患者。推荐意见:B
来自英国的研究表明,疾病活动的IBD患者住院期间VTE发生率为37.5/人-年,非住院期间发生率仅为6.4/人-年。
台湾地区研究结果显示,住院超过2次患者,其VTE发生风险较住院1次的患者升高。
活动期住院IBD患者,要警惕有发生VTE风险。
4.对住院IBD患者,建议首先进行VTE风险评估。推荐意见:B
因下肢DVT和PE在VTE中发生率较高且预后不良,故VTE风险评估应首先针对下肢DVT和PE开展,
推荐使用Wells评分对IBD患者中上述两类血栓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
除下肢DVT和PE之外,IBD患者也可能合并内脏静脉血栓,其风险评估目前尚无评分标准,建议结合临床症状开展评估。
当出现疑似内脏静脉血栓症状,且无法完全以IBD疾病活动解释时,应警惕内脏静脉血栓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Wells评分
评分结果:≤0分低风险;1-2分中等风险;3分高风险
肺动脉栓塞Wells评分
评分结果:<2分低风险;2-6分中等风险;>6分高风险
5.D-二聚体是血栓前状态的指标,检测方法方便易行且应用广泛。
建议将其作为住院IBD患者VTE筛查的常规项目,但需除外IBD所致升高及其他引起D-二聚体增高疾病。推荐意见:B
D-二聚体升高被视作血栓前状态的灵敏指标,当D-二聚体高于μg/L(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和μg/L(D-二聚体单位)则提示血栓前状态。
D-二聚体检测是国内现有医疗水平下相对便宜、简便的检查,故推荐作为IBD患者VTE筛查的常规项目。
炎症活动、消化道出血时D-二聚体亦升高,D二聚体正常有助于除外VTE。
6.根据风险评估并结合D-二聚体,对VTE事件做进一步筛查。
筛查方法包括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医院条件而定。推荐意见:B
Wells评分低风险,若同时D-二聚体为正常范围,则血栓发生可能性较低,一般无需其他筛查。
Wells评分低风险,若同时D-二聚体升高,则应开展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排除血栓诊断。
Wells评分为中、高风险,建议无论D-二聚体是否升高,均应开展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排除血栓诊断。
7.当患者存在内脏静脉血栓疑似症状时,无论D-二聚体是否升高,均建议开展进一步VTE筛查。
具体医院条件而定建议结合腹部血管超声腹部增强CT、CT血管造影等方式。推荐意见:B
IBD合并内脏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多样,如腹痛、转氨酶升高、腰背痛等,当这些表现与IBD症状类似。
但患者临床症状无法用IBD本身疾病活动解释时,应警惕存在内脏静脉血栓并进行排查。
内脏静脉血栓可合并下肢DVT,也可单独出现,以后者居多,因此在筛查内脏静脉血栓时,应以腹部血管超声或其他腹部影像学筛查为重点。
8.对住院IBD患者应开展VTE风险评估,并采取VTE预防措施。推荐使用Padua评分评估VTE发生风险。
总体原则应遵循版《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建议》。推荐意见:A
重度活动期成年住院IBD患者,医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建议在住院期间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住院重度UC患者,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并应积极控制炎症。
疾病重度活动IBD患者,其手术、制动、激素使用概率增加,根据Padua评分,患VTE风险为高危,故建议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下采取VTE预防措施。
Padua评分表
评分结果3分为低危,≥4分为高危
9.IBD患者因非IBD疾病活动而住院者,即使处于IBD缓解期,对于>40岁、因急性发作疾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症状重)住院且卧床时间≥3d,合并其他VTE危险因素者,在不违背本次住院急性疾病诊原则且排除禁忌的前提下,可酌情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推荐意见:C
住院是VTE的潜在诱发因素。合并VTE危险因素患者应重视VTE预防。
高危因素:呼吸衰竭、CPD急性加重、急性脑梗死、心力衰竭(NYHAIII/IV级)、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VTE病史、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遗传或获得性易栓症、肢体静脉曲张、中心静脉置管、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BMI>30kg/m2、年龄>75岁等。
10.对于住院IBD患者,无论是否处于疾病活动期,如将接受腹腔、盆腔等外科手术,在不违背围手术期处置原则的前提下,应开展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
推荐使Caprini用评分指导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策略。总体原则应遵循版《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建议。推荐意见:C
即将接受手术IBD患者,其Caprini评分至少为3分,有药物抗凝指征,建议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
若患者Caprini评分高于3分,建议手术住院期间在使用抗凝药物预防VTE的同时,加用机械预防。
Caprini评分高于3分的患者,建议术后抗凝治疗持续4周。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术后长期抗凝。
接受手术治疗的IBD患者(尤其是UC患者)的VTE风险是同样接受手术治疗的非IBD患者的2倍。
在接受结直肠手术的患者中,IBD患者合并VTE风险是肿瘤患者的7倍。
根据Caprini评分,接受大手术的IBD患者的VTE风险评分至少为3分,因此均推荐药物预防性抗凝。
行腹腔手术的IBD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其出血风险并未显著增加;但接受骨科手术的IBD患者中,出血风险会增加。
接受盆腔、腹腔等外科手术的IBD患者,若存在其他VTE危险因素,如既往VTE病史、家族史、肿瘤病史等,推荐使用抗凝药物的同时加用机械预防。
对于术后IBD患者,若合并肿瘤病史、既往VTE病史等原因所致Caprini评分高于分,建议术后继续抗凝4周或直至出院,但不推荐长期抗凝治疗。
11.对于计划行剖宫产的妊娠IBD患者,推荐住院期间使用抗凝药物(产后出血者慎用)。
合并VTE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性抗凝治疗至产后6周。
最终的围产期抗凝策略应与产科医生协商后决定。推荐意见:B
IBD、住院和妊娠均是VTE的危险因素。
来自西方研究,计划行剖宫产的妊娠IBD患者在围产期住院的VTE风险是非妊娠患者6倍,且产后的VTE风险相较于产前更高。
行剖宫产的妊娠IBD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抗凝药物预防VTE,但产后出血者慎用。
若妊娠患者存在VTE危险因素,例如既往VTE病史,建议延长预防性抗VTE治疗至产后6周。
12.预防性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抗凝和机械预防,其中抗凝药物推荐低分子肝素、低剂量普通肝素或磺达肝癸钠。
不推荐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代替上述药物用于预防性抗凝治疗。
推荐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进行机械预防,若无条件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次选人工被动活动、过膝加压弹力祙等。推荐意见:B
使用药物预防性抗凝前应评估患者出血风险。
对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或可能发生活动性大出血、失血性休克、Hb短期内明显变化、需要输血患者,推荐仅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进行机械预防。
在出血风险高危的患者中不推荐药物性抗凝,此时建议换为机械预防。
13.对既往无VTE病史、VTE风险评估为低危的青少年住院IBD患者,由于VTE发生率低,即使处于疾病重度活动期,不常规建议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推荐意见:C
青少年IBD发生VTE绝对风险,远低于高龄IBD患者结合药物预防治疗的依从性,不推荐在低龄IBD人群中使用药物预防性抗凝。
14.住院IBD患者合并VTE治疗应遵循中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首选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作为深静脉VTE的治疗药物。
与血管外科、介入科等合作决定是否联合手术、介入治疗。推荐意见:B
首选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VTE。
对于高度怀疑VTE形成者即使未确诊,建议在无绝对药物禁忌情况下首先开始药物抗凝治疗;
VTE确诊后进一步考虑是否选择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介入治疗。
15.确诊为急性内脏静脉血栓的IBD患者,若有相关症状,则推荐抗凝治疗;若无症状,建议与血液科讨论,必要时抗凝治疗。推荐意见:B
若患者确诊为无症状急性内脏静脉血栓(即内脏静脉血栓为偶然发现),且在进一步检查评估、排除合并下肢DVT和PE、排除潜在的血栓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可不使用抗凝药物治疗。
对无症状的内脏静脉血栓,若累及范围广,或在随访的影像学检查发现有所进展,也应该考虑抗凝治疗。
当无法区分症状来自于VTE还是IBD疾病活动时,推荐选择抗凝治疗。
16.合并VTE的IBD患者,包括有症状的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其抗凝治疗疗程应结合患者IBD活动性考虑,并兼顾是否合并可逆的VTE危险因素。推荐意见:A
疾病活动期初发VTE住院IBD患者,应至少药物抗凝治疗至缓解后3个月,甚至长期使用抗凝药物。
疾病缓解期初发VTE住院患者,若无其他VTE危险因素,建议长期药物抗凝治疗,并定期(推荐3个月)随访调整抗凝治疗策略。
疾病缓解期初发VTE住院患者,若存在与IBD无关的、可逆的VTE危险因素,药物抗凝治疗应不少于3个月、且至少持续治疗至危险因素解除后1个月。
17.IBD患者若在住院期间发生VTE,通常无需常规检测是否存在遗传、获得性易栓症(如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抗磷脂抗体谱测定等)。
医院有条件,可在保证VTE防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VTE形成的潜在基础疾病。推荐意见:C
遗传性的凝血功能异常在IBD中并无显著增加。IBD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多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结果不会影响VTE治疗策略,因此只在有条件且不耽误治疗时推荐。
18.青少年IBD患者合并VTE的防治策略应参考相关指南,并与儿科医生共同制定。推荐意见:B
若存在与IBD无关的可逆VTE危险因素,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至少3个月,且至少持续至危险因素解除后1个月。
若处于疾病活动期,则应至少药物抗凝至IBD疾病缓解后的3个月,而非总共抗凝3个月或持续使用抗凝药物。
(本文内容基于学术会议个人听课笔记,不代表讲课专家观点,仅供个人学习交流)
本周精彩内容回顾(点击回看↓)
甲氨蝶呤可能不适合用于UC的维持治疗
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
曹倩教授丨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现实世界中维多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科普微课堂丨正确理解克罗恩病的病情变化
儿童CD丨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