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小李27岁,因巨大儿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新生儿出生体重克,术后因害怕刀口疼痛没有听医生劝告尽早活动,术后第三天下床时感觉左下肢胀痛,做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抗凝治疗7天,痊愈出院。
案例2:小王33岁,足月自然发动宫缩,顺产一女婴,体重克,产后一直感觉左下肢肿胀不适,以为是分娩时过于疲劳造成的,未告诉医生及家人。产后第四天上述症状仍没有改善,于是告诉医生,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证实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抗凝治疗7天,痊愈出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产科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十年来,随着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0.13‰~0.50‰,产褥期为0.61‰~1.50‰,较非孕期增加6倍,而剖宫产进一步增加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一、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左下肢,多为左下肢的腓肠肌静脉丛的血管栓塞,症状隐蔽。腓肠肌隐痛常为手术创伤反应所掩盖,直至血栓蔓延至主干静脉时,才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增高、浅静脉扩张、皮肤发白或轻度发绀,沿静脉走行有明显压痛,进而影响下肢的功能。当静脉血栓脱落时,血栓的全部或一部分随着血液到达肺部,引起急性肺栓塞,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四大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因素,即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滞缓和静脉壁损伤,以血液高凝状态为最重要的因素。1.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妊娠期由于母体生理性改变,凝血因子产生增加,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这种生理变化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但这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2.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等处的压迫,致使静脉回流不畅。在分娩中,盆腔静脉血管壁受损,这些都加大了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孕产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右下肢,这是由于左髂总动脉在左髂总静脉前方越过,且左下肢静脉的回流途径较右侧长而曲折。女性骨盆较宽,左髂总静脉几乎呈直角汇入下腔静脉,且由于髂总动脉的骑跨和腰骶部生理学前凸的压迫,致使左髂总静脉管腔相对狭窄,血流在此处流动缓慢,易于形成血栓。 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比顺产分娩高。4.孕产妇吸烟、酗酒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其产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三、7大诀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定期做孕期检查,做到营养合理,适当控制体重,避免久站久坐,经常变换体位使足部得到活动。睡眠时适当垫高足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顺畅回流。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难产、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等会增加静脉栓塞的概率。因此,积极防止和治疗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3.鼓励产妇在分娩后主动运动,但此运动应该是分阶段的。 TIPS:邀你一起做产后主动操第一节:麻醉未清醒前,足踝部被动运动:由护士或家属帮助产妇一手固定于踝部,另一手握住前足做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足环转运动,双下肢交替,各做20次。
第二节:按摩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方法:由护士或家属帮助产妇进行由跟腱起自下而上地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管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双下肢交替,各做20次。
第三节:患者清醒后,行早期卧床足踝部主动运动。方法:指导产妇在床上做足踝关节的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以踝关节为中心的足环绕运动,双脚交替,各做20次,3次/天。
第四节:膝关节的屈伸运动。方法: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双下肢交替,各做20次,3次/天。
第五节:深呼吸活动:全麻手术清醒后即进行,每小时10~12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
4.一些物理机械性预防措施也可以应用于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中,主要有循序减压弹力袜、周围性充气加压及足底泵等方法。其中弹力袜应用较广泛,在其他系统大手术中使用弹力袜可以限制静脉的过度扩张,改善血液淤积情况。
5.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创造无烟环境,防止尼古丁对血管的损害。
6.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7.手术后患者,应避免做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左下肢,避免反复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应用间歇小腿充气压力泵、腓肠肌泵、足底泵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6大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应以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加强营养及预防感染,适当选用抗凝及活血化瘀制剂等基础治疗,同时可辅以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制剂。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置于稍屈曲位。
2.抗凝血疗法: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目前使用最多的抗凝剂是低分子肝素和香豆素类衍生物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由具有抗血栓作用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很快被吸收并达近%。
3.溶血栓疗法:在发病1周内的患者可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链激酶及尿激酶治疗。溶栓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应在血栓形成的确实病期尚未超过3天前应用,最好是静脉尚未被血栓阻塞前应用,以使药物能与血栓充分接触而达到溶栓目的。
4.滤器植入:发生DVT后应及时预防肺梗塞(PE)的发生。在抗凝禁忌时,尤其是有出血征象或者抗凝有出血高发风险时,应考虑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5.中药外用治疗:应用芒硝、冰片等利水消肿的中药外敷于患肢,可缓解肢体肿胀,改善症状。
6.手术治疗:现已少用,但对于广泛性的髂、股静脉内血栓形成并伴动脉供血障碍且肢体趋于坏疽者,则常需手术取栓。手术时间一般在发现后72小时内,尤以48小时内效果较好。
总之,孕产期如果出现静脉血栓,只要能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防止肺栓塞的发生,一般预后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