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 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深静脉堵住后回流不畅,患侧的腿就会肿起。如果对侧没血栓,或血栓不像另一侧那么严重,则会形成不对称的下肢肿胀。 呼吸困难。深静脉血栓如迁移至肺部,就会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肺栓塞是一个进展很快的病,但诊断率非常低。这是由病本身特点决定的,它更像是一个“不会哭的孩子”,可由完全没症状到突然猝死。肺栓塞症状组合不一而足,最多见的仅仅是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特别是在运动、劳累后。 在专家看来,静脉血栓另一个危险之处在于覆盖人群广。除了遗传因素外,手术患者、创伤病人、肿瘤患者、高龄人群、肥胖者、吸烟者、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人群、长时间住院患者等都是容易被它“缠上”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所有住院患者至少存在1个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也相对较大。以上这些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肿胀感(包括踝关节和足部)、疼痛或者压痛、腿部有明显的颜色改变(如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就应及时检查。
需要一场“防栓”革命在防治血栓性疾病方面,我们需进行一场行为革命和膳食革命。只要改善生活方式,远离血栓性疾病并不是一个难题。生活中所有人都要有“防栓意识”。 首先在饮食方面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如果饮食太过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容易增加发生静脉血栓风险,因为血液黏稠是其形成主因。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动起来,坚持定期的规律运动能让血管更强健。如果长时间(4小时)保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甚至形成血栓。因此,一定要隔段时间就有意识地走动走动,如受条件限制,也可做勾伸脚尖,同时配合提肛运动,对盆腔静脉回流很有帮助。 高危人群则应该做好长期预防,根据危险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低的可以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危险因素高的要采取包括抗凝药和机械性方法并用的预防措施。病人在卧床或休息时,可以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循环,对预防有一定的好处。术后患者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也应该尽早下床活动。 血栓也像心梗、脑梗一样可以筛查,虽然筛查的成本相对较高,有高危因素的人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主动地去做深静脉血栓的检查,如深静脉的超声检查等。特别是家里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所有家属都有必要筛查,建议每年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