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2020-11-18 11:37:39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随着静脉输液导管,如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中长导管等在临床使用的日益普遍,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CRT)作为其常见并发症日益受到临床重视。CRT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叠加的结果,需要考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或家族史(对于有病史的患者应了解其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并做充分评估,还需注意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2

存在导致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比如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3

骨科大手术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风险手术患者,复合创伤患者及危重患者。

4

已知存在凝血异常基因,如凝血因子Ⅴ异常或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5

怀孕或者口服避孕药者。

6

有多次置入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病史,尤其是困难或者损伤性置入史者。

7

同时存在其他血管内置入装置(比如起搏器)。

8

已发生了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断裂、导管堵塞、高压注射至外渗等。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临床实践推荐指出:导管相关血栓作为VTE的一种,其预防不应与患者整体VTE预防割裂,尤其考虑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比导管相关血栓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对于某些血栓高危患者,尽管指南不推荐以预防导管相关血栓为目的而采用药物抗凝,但仍有必要针对VTE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在VTE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较低时使用药物预防。例如,对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可以使用改良Khorana评分进行评估,当评分在3分以上、出血风险低危时,在化疗期间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来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7(5):1-7.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著作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jbby/12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