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是制动还是活动?
病例简介:
患者周某某,女,71岁,因“突发言语不清晰不流利约1小时40分钟”于-2-:07以“脑梗死”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脑动脉造影、动脉取栓及支架置入术等治疗,血管再通良好。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促脑代谢、改善循环、降压等治疗。查体:神志清,精神可,言语基本清晰流利。患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多年。
-2-18患者双下肢超声检查示:双侧小腿段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双下肢制动抬高,避免挤压,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等。
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很多,怎样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首先,了解一下下肢静脉血栓。
知识一
/走近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分别为下肢浅静脉血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浅静脉血栓对于患者的全身影响不大,且不会造成致命性的风险,治疗上积极抗凝就可以。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就要警惕肺栓塞、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并发症。治疗上患者需要绝对卧床、积极抗凝、抬高患肢、适当使用利尿剂,必要时及时手术等。
知识二
/下肢深静脉血栓走/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定义: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形成血栓,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下肢深静脉血栓类型及特点:
类型
特点
周围型
指膝关节以下的肌间静脉血栓以及腘静脉血栓
中央型
指膝关节以上股静脉血栓
混合型
指整个下肢的深静脉血栓
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根据其分型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①为周围型,病情较轻时,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长期走路或爬楼梯时可感觉小腿部酸胀不适;病情严重时,表现为下肢小腿肿胀、疼痛等。
②为中央型时,患者大腿部酸胀疼痛,严重的中央型或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可发展为股青肿或股白肿,需要及时治疗。
4、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期:
急性期
发病14天以内
亚急性期
发病在15-30天
慢性期
发病已超过30天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1]:
①静脉血流滞缓
②静脉壁损伤
③血液高凝状态
知识三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一般指小腿的肌间静脉血栓,小腿的肌间静脉血栓属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周围型。故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种类型。脑卒中病人下肢DVT的发生尤其以肌间静脉血栓为主[2],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APTT、Brunnstrom分期、是否接受抗凝药物、是否接受下肢气压治疗等[3]。
知识四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日常护理/
1、急性期患者:
①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
②避免剧烈翻身、床上运动,避免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③定期观察患肢皮肤颜色、肿胀、疼痛等情况;
④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患肢清洁,预防感染。
2、急性期过后患者:
①及早下床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
②踝泵运动;
③必要时辅助穿弹力袜或使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
该患者发现下肢静脉血栓是处于急性期,故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剧烈翻身、床上运动、挤压患肢等,以防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2周后患者可以下床适当活动,或者使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按摩患肢。
参考文献:
[1]刘高,周鹭,褚鑫,蔡恩丽.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17(3):-.
[2]刘芳,龚立超,杨亭,付雯雯.神经内科ICU老年患者下肢DVT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5(25):-.
[3]刘玲玲,孟殿怀.脑卒中病人恢复期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31(12):-.
单位:医院
笔名:镁离子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