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气压疗法预防危重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作者:刘春霞 孟翠巧 申丽旻 程彤 赵鹤龄
使用单位:医院CCU本文节选自《护理实践与研究》年第8卷第9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危重病人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病人患肢部分或完全功能丧失而致残,严重时可发生肺栓塞,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DVT高危病人,机械预防包括间歇或持续小腿气动压迫,分级压力袜,使用弹力绷带等。年10月~年10月我院综合ICU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危重病人进行预防性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年10月~年10月,我科住院病人例,年龄19~96岁,平均(72±14)岁。男98例,女82例。体重50~80kg,平均(75±12)kg。卧床时间3~d,平均(17±10)d。原发病:严重感染62例,外科术后64例,妇产科术后
16例,休克38例。
按随机原则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照组由护理人员每2h为病人翻身、按摩活动双下肢1次。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原发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间歇气压方法 病人转入后行床旁多普勒彩超检查,彩超显示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禁忌证者,即行气压治疗1次,以后每12h1次,连续应用3~14d。治疗模式:压力从第(1+2+3)腔起,每次三个腔连续移动到第(10+11+12)腔,压力级数指示3,压力8kPa,治疗时间15min。禁忌证: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心功能不全、急性静脉血栓、深部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丹毒、不稳定型高血压、安装有人工心脏或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1.2.2 疗效判断标准
主要依据病人的主诉、临床表现、特点、体征等,结合彩超检查。有效:治疗3~14d,无下肢疼痛肿胀、下地行走自如,转出ICU后回访2周,病人无异常感觉,腓肠肌试验阴性,彩超检查无异常现象;无效: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下地困难或直立后疼痛加剧并伴有不同程度发热,腓肠肌试验阳性,彩超示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进行χ2检验。α=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组发生肺栓塞1例,对照组发生肺栓塞5例。与人工按摩手法相比,空气波压力治疗组病人感觉更为舒适。
3 讨 论
3.1 危重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重病人下肢深静脉置管、合并糖尿病、卧床时间≥72h、应用刺激性药物、伴有下肢骨折、机械通气、心功能3级以上及年龄大于65岁等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3.2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危重病人下肢静脉血栓机制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据报道,静脉血流速度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由于血流速度增大,流经局部的血流量必然
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因而具有消除肿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另外,气压治疗能降低或甚至是避免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的降低,其产生的机械压力至少部分增加血管壁的剪切力,增加了内皮细胞NO的释放量,引起挤压部位及远端肌肉的血管扩张,改善了微循环,从而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意义
与人工按摩手法相比,气压式按摩力度均匀,且按摩速率与人体血流速率相近,因此病人感觉更为舒适。气压治疗代替人工按摩、翻身,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省时省力,可有效预防危重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
3.4 护理
应用气压治疗仪进行下肢气压治疗时,要确保气压治疗仪气管、插管与主机气管插座连接紧密,不可受压打折,抬高下肢和进行操作时动作轻柔。气囊套筒戴好后,将拉链拉到最上面并扣好,防止拉链滑下破坏套筒上的空气室。输出强
度以病人耐受力为度,治疗时间为15min,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重视病人主诉。如使用过程中病人身体感觉异常,或心电监测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应立即停机,从套筒上取下空气管,关闭电源开关。套筒使用后用有效氯擦拭后,放在洁净地方备用。
黑马医学仪器有限公司
创新型物理因子治疗设备制造商
让科技服务于民生黑马创造健康人生
长按并识别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