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者:医院神经内科蒲传强
追溯近年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展史,19世纪初Ribes描述第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尸解,年Abercrombie首次描述产后静脉窦血栓形成,年Parrot发现新生儿易患本病,年Gowers提出消瘦、恶液质和循环衰竭易发生本病,年Holmes和Sargent报道外伤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Nonne首先提出假脑瘤,年黄克维在国内较早报道静脉窦血栓形成,年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报道较多。全脑血管造影(DSA)为本病提供金标准;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有时也可明确诊断。
脑静脉血栓(CVT)形成按性质分为炎性与非炎性,按部位分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状窦、大脑大静脉、海绵窦等。按数量分类可分为单发与多发。脑静脉的特点是绝大多数无动脉伴行,管壁薄、肌层少、弹力层少,深、浅静脉均入静脉窦;静脉窦特殊,无静脉瓣,是回流静脉血及脑脊液的唯一通路。
(1)CVT是一种少见病,多见于年轻人,起病方式多样,病因复杂,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颅压。大多数患者同时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治疗效果较好。(2)不明原因的CVT患者占2/3,以青年男性多见,多为单纯颅高压,且高颅压的程度相对较轻,临床治愈率较高。(3)多发型脑静脉血栓所占比例较高,容易受累的部位为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该类患者相对颅压较高,多合并颅外静脉血栓,出现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概率较高,临床病情重,预后相对较差。(4)脑静脉血栓易被延误诊断,视乳头检查能有效防止漏诊;腰穿提示颅内压高,但常规生化正常者,应高度怀疑本病;MRI、MRV及DSA可以确诊本病,表现为脑室不大,可有脑水肿,可有顶叶、枕叶、小脑半球梗死和/或出血,可见血栓,静脉不显影及循环时间明显延长等。(5)CVT患者的短期预后良好,急性期病死率为1.5%,78.7%的患者病情可缓解。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直窦血栓是CVT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单发脑静脉血栓以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也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6)CVT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完全康复,少数患者可出现复发。治疗前颅内出血是CVT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长期抗凝治疗是CVT长期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7)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直接死亡原因为脑疝,颅内多发出血和多发脑静脉血栓是导致死亡的间接因素。脑静脉血栓的死亡时间不仅发生在急性期,也出现在慢性期。(8)治疗方面,持续脱水是关键,溶栓抗凝是根本。尿激酶颈动脉注射和长期口服华法林有效。有病因者,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多数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失明与死亡是其严重后果。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欢迎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