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介入治疗途径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17-1-16 11:32:12   点击数:
  

1.1常用的血管穿刺途径

动脉穿刺插管途径有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经皮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等。静脉血管穿刺插管途径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肘前静脉及脑静脉。

常用的动脉途径是股动脉和肱动脉,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延续,从盆腔呈弓形自内上到外下方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处位置最表浅,搏动最强,是理想的穿刺点,体表投影相当干髂前上棘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其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股动脉穿刺插管分为顺行性和逆行性,股动脉逆行穿刺点一般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2cm处或搏动最强点的下方2cm处,左手指按住股动脉近端,右手持穿刺针与冠状面呈30°--45°斜行穿入。顺行性穿刺时,皮肤切口一般选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穿刺针呈70°,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的搏动最强点。过高的穿刺点可能会带来不可控制的出血风险,因为腹膜后压迫止血非常困难。顺行的股动脉穿刺要求有熟练的经皮穿刺经验。

肱动脉是腋动脉的延续,下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中,于肘关节的前内方位置最表浅,易触摸穿刺,逆行、顺行穿刺插管均较易操作。肱动脉穿刺点选择骤左侧肘窝以上5cm范围内,一般在2~3cm,上肢呈30°—45°外展位。穿刺针与上臂呈20°—30°角。肱动脉穿刺较为安全,适用性较广,特别是下肢动脉管病变的患者,为了避免下肢动脉的进一步损伤和更奸地同时观察双下肢动脉,可采用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但肱动脉管径较小,故插管多用6F以下管,且不宜进行高流量造影。而且要求术后拔管时压迫止血要确切,否则出血可以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肢体瘫痪。

常用的静脉途径是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股静脉是腘静脉的向上延续,与股动脉伴行,在股动脉内olll,其深面苟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部分股静脉也可在股动脉深面。股静脉穿刺多以股动脉为标志。穿戴l点位置同股动脉,},触摸到股动脉后,在其内侧0,5-1,Ocm处进针穿刺。颈内静脉初伴颈内动脉下降,位于动脉后方,逐渐转向其外侧,位于颈动脉鞘内;后伴颈总动脉外测下行,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颈内静脉粗大恒定,体表易于定位,右侧颈内静脉是常用的上腔静脉穿刺置管部位。穿刺时患者仰卧,垫肩,头部转向左侧,干锁骨、胸锁乳头肌胸骨头内侧缘与锁骨头外侧缘连线的三角形中央点穿刺,进针方向平行于胸锁乳头肌内缘,针尖指向右侧乳头,进针3-4cm,进针与冠状面呈30°。

1.2穿刺步骤

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一般用0.5%N2%的利多卡因麻醉。预先用肝素盐水冲洗穿刺器械,将扩张器与动脉鞘管预装。穿刺前用手术刀将穿刺点处皮肤刺破-l~2mm的切口,一般不直接用穿刺针破皮,容易损伤穿刺针的锋利度。左手指按住目标动脉近端,按要求的进针角度斜行进针,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后退针,退至有血液从穿刺针尾端喷出。将导丝插入穿刺针置入血管内,置入动作要轻柔,无阻力感。退出穿刺针,退出时要压迫穿刺点以减少出血,将预装好的动脉鞘沿导丝置入血管内,造影确认。SeLdiIger经皮芝穿刺技术是介入治疗的关键技术。许多细节需要血血管外科医生注意:①同一血管穿刺点不可反复多多次穿刺,易造成不必要的血管损伤;伤;②不要将带亲水涂层的导丝穿过金属穿刺针,有可能在退出导丝时亲水涂层被金属针头刮伤,甚至脱落造成亲水膜在血管腔内滞留栓塞;③不要强行推送导丝。

1.3并发症

1.3.1血肿较多见,在介入治疗时,更换不同型号的动脉鞘、导丝、导管时都会少量出血,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有些部位的血肿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在肱动脉周围形磅成血肿后,可以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肢体瘫痪,股动脉血肿和出血可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发生原因:①穿刺点选择不当,如股动静脉穿刺点选择偏于近端髂动静脉,可造成腹膜后出血。②穿刺技术不当,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多处损伤。③暴力推进导绰丝或导管鞘等致血管穿孔。④导管型号选择不当致穿刺点直径过大。⑤拔管后压迫止血技术不确切。⑥肝素、溶栓药物的使用,中和不当。⑦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障碍。⑧病人自身疾病,如高血压、咳嗽、便秘等致腹压升高等。正确的穿刺置管与拔管止血技术是预防血管损伤与血肿发生的关键。血肿发生后应仔细研究发生原因,小的血肿可以通过正确的压迫方法止血,压迫不能止血的血肿常常需要手术缝合血钮管的穿刺口。

1.3.2血管痉挛反复的穿刺置管和导丝、导管交、造影剂应用均可引起血管痉挛。常常影响血管内操作,甚至引起错误的诊隆断,并可导致血流速减慢,甚至血栓形成,因此应rj注意避免。肱(桡)动脉穿刺的发生率较高。轻柔、正规的操作是避免的关键,发生时可酌情适当应用血管解痉药,如罂粟碱等。

1.3.3血栓形成常见于血洫液高凝状态,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肝素用量不足;拔后压迫血上血时加压过重等,常需紧急处理,溶栓或手术取栓。

1.3.4血管栓塞血管栓塞原因为粥样硬更化斑块块被导管、导丝撞落;血液肝素化不够;导鲁管留置时间过长或导管表面不光滑而形成附壁血栓,拔管时脱落入血管内;导管、导丝在血管腔内意外折断脱落等。主要的后果为远端的动脉栓塞,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栓塞以下的肢体皮肤苍白、温度降低、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及时手术取出栓子。

1.3.5假性动脉瘤多为粗针、粗导导管损伤血管壁;术后压迫不确切所致。临床症状表现为搏动性肿块,一般经加压处理,多可自行消失;少数加压::处理无效的假性动脉瘤需外科手手术或介入治疗。

1.3.6急性夹层粗暴的操作可以使导丝、导管损伤血管内膜,造成血管内膜下剥离(夹层),甚至血管撕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可以使血管急性闭塞导致下肢缺血。需进行介入处理消除夹层或手术。1.3.7动静脉瘘发生原因为:①动脉壁的原有病变;②损伤性操作:经典的Seldinger穿刺法要求进针较滦,穿透动脉前后壁,有时可同时损伤股动脉深面的股静脉、股深静脉,造成动静脉瘘;在股静脉穿刺时,穿刺点选择不当或血管变异时,:,如股静脉位于股动脉深面,带有针芯的穿刺针会穿过动脉进入股静脉而不被发现,从而造成动静脉瘘。动静脉瘘可闻及血管杂音。治疗应选择适当时机手术切除修复。

1.4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

为了减少穿刺并发症和出血,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被应用于临床。与经典的Seldinger穿刺法的主要区别是使用的穿刺针为前壁穿刺针。具体的方法是:穿刺前的工作相同,使用有前壁穿刺针按经典Seldinger穿刺法的要求缓慢、轻柔地进针,刺入血管前壁后,针尾立即有血液喷出,动脉血为鲜红、搏动性、喷射样的喷出。静脉血为暗红、缓慢流出的静脉血。而后即可进行导丝、导管操作。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准确地判断首先进入的血管为何种血管,如穿刺动(静)脉而误入静(动)脉,可立即停止,压迫止血,减少了动静脉瘘的发生率。同时,对血管后壁的损伤率减少,了出血的发生。

医院微创介入治疗中心宣









































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北京治白癜风做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jbcs/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