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16-10-11 8:31:54   点击数:
   医院订阅哦!概念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之一,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一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导致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E),另有相当部分患者可因血栓残留引起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状(PTS),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23-60%发展到PTS,是DVT最常见的并发症,PTS可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女;50岁,于年07月18日就诊。主诉:左下肢肿胀疼痛2天。现病史:2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肢肢体轻度肿胀,伴左侧腹股沟区疼痛,无感觉、运动障碍,无胸闷、憋气等不适,未处理。2天来,患者左下肢肿胀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蔓延至大腿,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稍缓解。医院查下肢血管彩超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建议转院。患者为行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以“1.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子宫切除术后”收住我科。患者自本次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饮食正常,睡眠一般,体力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史:贫血病史2年;15天前,患者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体格检查:平卧位,双下肢无畸形,左下肢肿胀明显,较对侧明显增粗,下肢皮肤张力高,皮温偏高,无明显压痛,下肢皮肤无发绀。双下肢无感觉、运动障碍,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诊断:1.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子宫切除术后;3.中度贫血。辅助检查下肢血管彩超示:左下肢深静脉内稍强回声及低回声充满管腔,沿管腔走行分布(考虑:血栓)并左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左侧股深静脉近腘静脉以及下行分支可显示部分内侧边可见血流信号(考虑:侧边管腔稍部分管腔通)。治疗1、复查彩超,明确诊断,给予抗凝、降纤、消肿、活血等治疗。2、急诊行右颈内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滤器植入术;左下肢静脉造影,溶栓导管置入术+溶栓药物灌注术。3、巴曲酶10bu静脉滴注大于3小时隔日一次,低分子肝素u皮下注射,首日尿激酶60万u,持续治疗量80万u经溶栓导管静脉注射。4、定期行下肢静脉造影,调整溶栓导管位置,治疗方案同上。5、左下肢肿胀症状缓解,拔除溶栓导管,取出滤器,低分子肝素u皮下注射,华法林钠片5mg口服。出院或随访情况及诊断:患者左下肢肿胀症状完全缓解,穿弹力袜下床活动自如,国际化标准比值控制情况良好,要求出院。总结:在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通过巴曲酶联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应用,溶栓效果显著高于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联用。巴曲酶激活纤溶系统,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使血管阻力下降,增加血流量,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血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凝集情况的检查,并密切注意临床症状。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它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或抗凝血酶活性。目前,巴曲酶、尿激酶、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已经成为我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案。东菱迪芙







































白癜风的专家
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jbcs/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