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予精武文以载道
读书时心净方能入深;修身时念纯方能入道。无专心致志无以喻其理,无寡欲焉能养其德。学则在其悟,修则在其真,天下之理,太极之理。
——富文太极拳俱乐部
富文太极拳俱乐部,欢迎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共同修习携手拓展。
智汇富文
共修精武
合融载道
理寓升华
详细请加(中正)
武禹襄拳论合集与王宗岳《太极拳论》
十三势行动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十三势架
懒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连,上步指裆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连,弯弓射虎,双抱捶.
十三势说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起。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尤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起。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棚上平声业入声噫上声咳入声呼上声
吭呵哈
身法八要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四字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太极拳论要解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①。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②。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③。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④。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⑤。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⑥。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⑦。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⑧。
这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练、用要点之解说,一共分了八条内容,前六条主要是建体、至用的练法之内容;后两条主要是解用法基本法则的。就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具体攻防技法没有解说到,是为一点遗憾!
①、解曰:先在心,后在身: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不外建体、至用两项内容,不管是建体,还是至用,修炼的基本法则就是现在心里清楚明白,然后身体如法做的准确。也就是说,先要明白拳理,才有身体正确地作出来。
②、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这就须要形体松静、尤其是腹部空松,才能气敛入骨,放之皮毛,而达到神之舒展,形体安静,才能听探之良知清明,顺化之良能透彻。这就须要平时修炼时刻刻存心于此境界中,不能马虎行事。
③、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必须牢记:一动浑身内外无有不动,六进法的内容;一静无有不静,防守有序之谓也。形体虽静而神意听探无时不动;形体虽动而无时不是安静的听探之状态。
④、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功四经·内功经》中说:“提颌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说得就是气贴背的背发劲的作用及其功能。气敛入骨,论的是气由肩背降至腰,谓之合;由腰升至肩背谓之开的升降之势而说的。外形要静,不能妄动之谓也。这就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精义。只有如此而动静,才能听探的清晰,顺化的明白,黏走相生无误,化打合一乃成易事。此乃是功夫!
⑤、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劲意在足踝的运行步法,才能如猫行之轻灵;运劲节节贯串,谓之如抽丝。全身之意在蓄神,神者,神气也。就是心之所在力随往的意思。不在气,有两解:一是不在内气的运行上,而在神意所到之处;二是不在血气上。如在内气如何运行上,或血气的运用上,都会出现涩滞迟重的病拳状态了。此论是指血气而言的。
⑥、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崇尚血气者必定出现形阻力闭的现象,故而所出之拳势反倒无力;而养真元之气者的拳势却纯刚,纯刚者去力无阻。气在周身运行旋转滚动不停,其象如车轮;腰乃内气升降之枢纽,故曰如轴。
⑦、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双方比武较技,本是以听探用顺化,故不先人而动,是谓彼不动,己不动。然听探之灵明者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故而彼微动,己以先动矣!贯彻的是以静制动的法则。如果彼不动,则我招其动,待其动时在顺势以制之,则亦能胜之。
⑧、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这是描写气、意拳懂劲攻防功夫中期之“黏走”功夫阶段的劲势之景象的。如若到了气、意拳懂劲攻防功夫功成期之“皮打抖弹震死牛”功夫阶段的劲势,就是皮囊劲的鼓盪法式了。也就不会如此的描述了,这样的论述是为了出习拳者着想而成文的。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为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
理论不过就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并非是什么不可撼动的神殿。对于初学者来说,自身的感觉不足以指引自己前行,因此,借鉴前人的经验就成为了非常好的选择。理解对了就对自己有帮助,理解错了就会害了自己。理论是一个引路的灯塔,现如今的问题就是“老灯塔很模糊”。你说他指的路错,但有走到正确位置的人;你说他指的路对,死在半路上的数都数不过来。我所做的工作就是站在灯塔的位置,清晰述出来时的路。无论观者是否相信我,那都是你的选择,我只负责阐述我的脚印。
解:首先要明了,太极拳论中的“论”是指论太极拳,而并非指“太极”。虽然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正是因为如此,“太极者无极而生”中的“无极”自然也不是指易学中的无极,而是不走极端的意思。说明此拳为亦刚亦柔之拳。动静之机的“动静”是劲力开和时对于其感觉的一种形容,开合劲也正是太极拳的根本,故称阴阳之母。
解:就练套路而言,放松为合。掤为开(由于放劲依旧以掤为基础,在此只说掤),开既是分。技击中若要进入状态,须以此为基础,动静也是开合,这里除了自身的开合,也包含运动中与对手之间产生的开合,既是进退。技击不同于推手,通常抢夺空间不用直进直退的方式。推手中引进为合,落空为开。合时的“静”不是指毫无动静,而是松劲的一种感觉。
“无过不及”指既不过分又不会有所欠缺,是恰到好处的意思。“随曲就伸”也可称之为“舍己从人”,但非完全依从于别人。随曲就伸虽包含有舍己从人的意思,但不是简单的舍己从人,它还为舍己从人设定了一个量,与之前的“无过不及”相呼应。如果“从人”从得太过,就有可能成为“随倒就趴”了。
解:人指对方,我指自己。此处放大了刚柔的概念。刚与柔不仅局限于自身,而是放大至自身与对手之间的变化。“人刚我柔谓之走”,既是针对对手的刚而做出的变化。太极拳技击以身法见长,少有对峙现象产生,“走”是引动或周旋的意思。
“我顺人背谓之粘”,其中的“粘”不是一般意义的贴住,而是在与我技击时,对手内心中的一种被动感受。也就是失势的无奈感。犹如缠在身上拿不下甩不开的绳子一样,既不得机得势,又挥之不去,苦不堪言。而“我”则因得机得势而感觉十分的“顺”。所谓得机得势,就是有力抢占了时间与空间的优势。
解:“应”与“随”有随机应变之意,但是一定要分清随机应变的时机。并不是单纯的对手急来我也急,对手缓来我也缓。如果以此种概念应对,岂不是被动到底,永不翻身?“急应、缓随”是太极拳“后发而先制”概念的一种体现。
文中的“急”与“缓”先是针对自身,然后才是针对对手。所谓“急应”,敌来时我已经有所准备,我虽未出手,但是已经抢占先机,得机得势,可直接以“上法”应对。给人以反应敏捷的感觉。“缓随”则是对手来时,我尚不得机得势,则以“借法”随之,以作缓兵之计,后再伺机而动。给人以不慌不忙又不失势的感觉。
解:“变化万端”是比喻个体差异的多样性。习练太极拳所依照的“拳理”是不会因这个多样性而不凑效的。只要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即可逐渐掌握太极拳。起初学习形态(也就是套路),逐渐由熟悉形态而慢慢感受劲力,最终则可掌握到“神明”的境界。也就是在技击中做到“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但是这一境界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用力之久”。其中“用力”不是指盲目使用力量,而是指学会运用力量的变化。即松柔入整劲、整劲化为松柔的力量转换过程。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解:以练习推手为例,“虚”与“杳”均是对方推我时,由我施加给对方的感受。“杳”做“杳无音讯”讲,是让对手不得着力点。做到这点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里细化说明:一般来说这里的“虚、杳”是针对化解直劲的而言的,毕竟直劲难防,侧劲难练。通常对于直来劲都是“松一侧,搬另一侧”,使对方失势,这么做虽然没有什么明显错误,但是与不给着力点的“虚”与“杳”还是略有不同。
变化着力点的方法类似靠桩。身体左右两侧,以缠丝劲分别上浮、下沉,这种应对方法动作幅度小,由于形成了整体变化,使对手难以找到具体着力位置,不敢深入。此时对手的感受既是“虚、杳”。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
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解:武术的种类有很多,虽然招式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依旧没有摆脱以“体格”论拳技高低的模式。“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些先天的强弱并非是学来的技艺,这一切是自然规律。(接下文为一整段)
解:(接上文)但细细品问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是要通过后天的锻炼来打破“体格优势”这一自然规律。看那些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依旧可以与人比试武艺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了。
此处的“快何能为?”并不是说速度快没有用,而是太极拳特殊的运动方式以“相对速度快”弥补了“绝对速度不足”的缺憾。从而使其对“速度、力量、技巧、体力分配”做出优化,使后天的技术优势占到了主导地位。
解:这里在次强调了身法的重要性;“活似车轮”既是身为轴手为轮,快速机动的技击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强调身法。“立如平准”就是对立身“中正自然”的强调,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达到“活似车轮”的境界。这也正是步入技击殿堂的钥匙,只有真正体悟到了这一点,才能够感受他的妙处。
解:“偏沉”不是指一侧用力,“双重”也不是指两腿平分力量。如果双重仅仅是双腿平分力量,为什么会有人“数年纯功”不能参透呢?“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为了说明“动作协调则手脚灵便,而反之则会显得呆滞迟钝。”无论套路还是技击,都要将协调视为重要的环节。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就是告诉练习太极拳的人,不留意这一要点,即便是练上多年也难以掌握其精妙的劲力。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里的阴阳是对于“协调”的形容,举例来说:拳路中的跳跃动作,两脚随“身法”腾起,着地时错落有致。不去过多的依赖腿部力量,是借整体劲产生腾空感。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基本找到了太极拳的协调感。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解:(接上文)只有真正意义的懂劲后,才有可能做到不走弯路,温故而知新。而逐渐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解:“舍己从人”不是抛弃特点而服从别人,是一种因敌变化而变化的高深境界。依照上文的阐述,做到这一点应该并不困难,但是由于个人领悟的差异,大多数都朝错误的方向去练习了。有些虽然偏差不大,但是起点时的小小偏差,导致所收获的结果确相差甚远。习练者不可着急,要在练习的同时细细揣摩。否则发现问题后,重新纠正从头再练,就会得不偿失了。
这也正是太极拳高深的地方,不仅要善用手脚,也要善用大脑。
(告诉你怎么做,不如告诉你怎么想!)
解:“论”本身说明此篇文章,即《太极拳论》是作者“王宗岳”的个人感受。个人感受是带有个体差异之偏见的,所以才叫论。因此仅仅是一种练习的参考,要记住“参考”本身仅仅是“参考”而已,并非是绝对照做!这也就是“论”的关键之所在。由于此篇《太极拳论》由我杨诺宾详解的,自然也就带有我杨诺宾的个人观点,也就是我的“论”也包含其中。因此对于此篇“论”的作用,我也要在此做出新的定义:
“论”是经验,这种经验要为更多的“可能性”提供帮助。它并不是一个限制思维的牢笼,反而应该是“习练者发挥创造力的催化剂”。我希望我的论成为一个起点,是一个把可能性放大到无限的起点!这就是我对“太极拳论”的新定义,是我的《太极拳论解》。
-------------------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一)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一说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此说法相信张三丰是虚构人物。)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
另一说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学习太极者皆视张三丰为祖师。历史上是有张三丰这个道士的,也是习武之人,并且还有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记载。因此,此说法似乎更可信。((三)."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三)."无过无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看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一、着熟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二、懂劲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三、阶及神明"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习、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是说身体姿势不要歪斜而失去中正。不偏是指形体上、神态上都要自然中正,不倚是不丢不顶,不要依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平衡,而要中正安舒,独立自主。
"忽隐忽现"是说行气运劲要似有宜无,忽轻忽重,虚宜无定,变化多端,使对方难于适应顾此失彼。(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十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承上文,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还要做到,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
练到处处能虚而化之,虚而引之,就是棋高一着,从而使对方缚手缚脚。
"虚"和"杳"都是不可捉摸的意思。
(十二)、"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弥"字作"更加"解释。我运用粘化划弧的引进落空的方法,对方往上进攻,我高以引之,使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的感觉;如对方往下进攻,我低以引之,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若对方前进,我渐渐引进,便其摸不到我身上,有进之则愈长而不可及的感觉,经我粘逼进攻,对力越退越感觉不能走化。
这四种情况都是粘走相生,不丢不顶我顺人背,我得机,得势,彼不得机、不得势而出现的。
上述推手技巧只要认真实践,人人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这种推手技巧可说是无止境的,因之可说是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防身的技术。
推手双方功力相等,不容易发挥出这样的技巧,如果差距大了(例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技巧等相差大了),这种高级技巧就会显示出来。(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十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如我,我独知人"
这是形容触觉、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极高,稍微触及,便能感觉得到,立即走化。功夫练到技术高了,便能做到:一恨鸡毛,一只苍蝇或一只小虫轻轻触及人体任何部位,都能感觉得到并立即有行动对付;在推手时,便能做到他不如我,我能知他。(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十四)、"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句说明王宗岳是唯我独尊的。他生于二百多年前,那时,中国武术家还认为近身搏斗技巧在战场上还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 (十五)、"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这种拳术技巧的门派是很多的,它们虽然姿势动作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力大打力小,手脚快打手脚慢。(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十六)、"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所谓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手快胜手慢,都是先天赋有的本能,不是学出来的。看来,这两段话,有宗派观点,有形而上学的论点。说其它拳种是.旁门",而自己是正门,是正宗,这确是宗派观热。
力大胜力小,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一种规律,但力量和速度也不是先天自然之能,也需要学习锻炼才能加大力量,加快速度。因此,"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句话是错误的。
太极拳从名字的含义来讲是有柔有刚,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既要栋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混身合下力千斤",所以单纯强调一方面,就有片面性,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
(十七)、〝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察(打手歌)里有"四两拨千斤"一句话,显然不是用大力来胜人;看到年纪耄(意为七,八十岁)或耋(意为八、九十岁)的人还能应付众人的围攻,取得胜利,可是老人体力比较差,动作此较迟钝,还能御众取胜,说明"快"也不一定能取胜。
过去认为《打手歌》是王宗岳的作品,有人从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的.察"字来判斯《打手歌》是王宗岳以前人的作品,这是很对的。后来核对了陈家沟原有的四句《打手歌》,才断定现在六句的《打手歌》是经过王宗岳修订的。
这四句话是强调小力胜大力的技巧作用。(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 (十八)、"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秤准一样;身手圆活如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直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十九)、"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 (十九)、"每见数年钝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勤练太极拳推手多年的人,不能很好领会"懂劲"和"粘随走化"的道理,往往不能制人,反而被人所制,这都是用力顶抗,犯了双重"之病而不自觉所致。
王宗岳这段话是在二百年前讲的,那时候太极拳不作为老弱病人练的拳,而是体格强壮者练的拳,他们不懂双重之病,不能制人,大都为人所制。而现在练推手的大都是力量不大的人,基础薄弱的人,加上不懂"双重"之病不懂着法,难怪有些练摔跤的人或练拳又硬又快的人说.一般练太极拳的是豆腐架子。(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二十)、"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避免这个"用力顶抗,不能走化"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的变化。阴指柔、虚、轻、合、蓄势、吸气等;阳指刚、实、重、开、发劲、呼气等。
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也是走;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所以走也是粘。
有开有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虚实、刚柔、开合.变化灵活,才可以使对方顾此失彼,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处处被动。阳刚不能离开阴柔,阴柔不能离开阳刚。
有阴有阳,有虚有实,有柔有刚,阴阳相济,虚实页互变,柔刚错综,才算是懂劲。(二十一)、"懂劲后,愈练愈精,…" (二十一)、"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以后,粘走相生,越练越细巧精密,一面实践,一面多思考,常常默想捉摸其中道理,学思并用,就能逐渐做到从心所欲,身手更为轻灵,威胁力更大,搭手即能判断对力力量的大小、长短、动向、快慢,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二十二)、"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二十二)、"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推手本来是舍己从人的技巧,顺应客观规律,不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用固定的手法,逆客观规律,必然会出现丢、顶、硬撞,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造成失败,这是多误于舍近求远。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长按图片,识别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