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预习[4.2]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题:51-题
51、流脑和乙脑的重要鉴别点是
A.发病季节
B.意识障碍程度
C.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
D.脑膜刺激征是否明显
E.血白细胞总数是否增高
解析.有无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是流脑和乙脑的重要鉴别点。
52、关于人工主动免疫,正确的是
A.将免疫血清注入人体
B.主要用于治疗或对接触者的紧急预防
C.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种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D.使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
E.常用制剂有抗毒血清
解析.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用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疫苗有多种类型。1、死疫苗是选用能够引起较强免疫反应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杀死而制成。常用的有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等。2、活疫苗3、类毒素疫苗。
53、患者宋某,女,26岁,研究生,自年3月7日起在北京某单位学习,有SARS患者接触史,3月25日,患者感到全身酸痛、发热、咳嗽,身体不适,自服感冒药、抗生素,症状未有缓解。3月29日仍有高热,体温39.5℃,胸片提示左上肺炎收入院,给予抗炎治疗。经治疗患者仍有呼吸困难,胸闷,胸片提示肺内病变明显扩大。对于这一患者的治疗,以下不正确的是
A.激素对减轻中毒症状有效,需大量,长期应用
B.咳嗽剧烈者可给予镇咳药物
C.早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
D.氧疗及呼吸支持很重要
E.需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解析.该患者有明确SARS接触史,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热度高,有肺内炎症,肺内炎症迅速扩散,SARS诊断明确。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氧疗及呼吸支持,早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因本病易继发细菌感染,需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咳嗽剧烈者可给予镇咳药物。而糖皮质激素的目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状态,从而改善机体的一般状况,减轻肺的渗出、损伤,防止和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一般成人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每天80~mg,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剂量,大剂量应用时间不宜过长,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停用,一般总疗程不超过4
54、某乙脑患者病程第4天入院,体温40℃,下午突然神志不清,反复抽搐,呼吸节律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对于该患者的抢救措施哪项是不恰当的
A.高张糖静滴
B.甘露醇静脉快滴
C.-2或阿托品静脉注射
D.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E.大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解析.该患者出现脑疝、呼吸衰竭,抢救中可以给高张糖降颅内压,不能给大量的生理盐水,可能加重脑水肿。
55、患儿,男,2岁,河南人。10天前随父母到广州,4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咳嗽,体温约39℃,2天前体温曾降至正常,昨晚再次发热,不喜抱,卫生所急诊肌注退热针左侧下肢不能站立,针刺有反应,膝反射减弱。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5.8×/L,分类计数N58%,红细胞为2×/L,血小板×/L。该病正确治疗应除外
A.应用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帮助肌肉功能的恢复
B.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C.病程半年后,如瘫痪肢体未恢复造成畸形时可手术矫正
D.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
E.瘫痪停止进展后,应用加兰他敏及地巴唑促进神经肌肉的传导
解析.常见错误:①选答“瘫痪停止进展后,应用加兰他敏及地巴唑促进神经肌肉的传导”,加兰他敏和地巴唑具有促进神经肌肉的传导的作用,故在瘫痪停止后使用可促进病情的恢复;②选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说明对脊髓灰质炎的治疗不熟悉;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避免刺激和受压是在瘫痪期对瘫痪的肢体护理措施之一。要点:本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都符合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检测脑脊髓液生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只宜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病程1~2年后,如瘫痪肢体未能恢复造成严重畸形时可考虑行手?映湵瑣潩?
56、急性血吸虫病最常见的异位损害是
A.脾脏
B.胰腺
C.肺
D.皮肤
E.腹膜
解析.急性血吸虫病最常见的异位损害是肺部损害。
57、下列属于被动免疫制剂的是
A.伤寒菌苗
B.白喉类毒素
C.卡介苗
D.破伤风抗毒素
E.麻疹疫苗
解析.主动免疫为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使机体对相应的病原体具有免疫力,被动免疫为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而获得的免疫力。类毒素指的是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故属于主动免疫制剂。抗毒素是外毒素的对应抗体,能中和相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故属于被动免疫制剂。
58、日本血吸虫病病理变化最显著的部位是
A.肝脏和结肠
B.肺
C.结肠
D.脑
E.肝脏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日本血吸虫病病理解剖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肝脏”和“结肠”是日本血吸虫病病理损害的器官之一,选答其中一个都不全面。要点: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肠壁黏膜下层,顺门静脉血流至肝脏分支,故病变以肝脏和结肠最显著。
59、焦痂和溃疡见于
A.登革热
B.败血症
C.钩端螺旋体病
D.流行性血热
E.恙虫病
解析.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钩端螺旋体病与恙虫病、败血症、登革热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焦痂和溃疡是恙虫病的特征性体征。血液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腓肠肌压痛是钩端螺旋体病的特征性体征。
60、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
A.细胞毒素
B.侵袭作用
C.神经毒素
D.肠毒素
E.内毒素
解析.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黏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61、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普马拉病毒
C.汉城病毒
D.泰国病毒
E.辛诺柏病毒
解析.汉坦病毒由于抗原性不同分为20个以上的血清型,其致病性不同,其中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汉滩病毒和Ⅱ型汉城病毒,Ⅰ型所致临床症状较重,Ⅱ型次之,Ⅲ型普马拉病毒多为轻型,辛诺柏病毒主要引起以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62、一学生,8月15日沿海城市旅游归来,突发腹泻,排水样便10余次,呕吐数次,无腹痛及发热,明显口渴。查体:BP90/50mmHg,P次/分,眼窝凹陷,皮肤弹性稍差。便常规:白细胞0~2个/HP,红细胞1~2个/HP。为确诊首选哪项检查
A.血清凝集试验
B.粪便碱性蛋白胨培养基培养
C.粪便制动试验
D.血培养检查
E.大便涂片革兰氏染色
解析.确诊霍乱的首选检查为便培养,选择碱性蛋白胨培养基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而霍乱弧菌在这种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63、下列关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处于常年水平时称为散发性发病
B.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C.霍乱是外来性传染病
D.传染病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E.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暴发流行
解析.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64、患者,女,23岁,广州市人。从海南省旅游回广州2周后,出现畏寒、高热、大汗,间歇发作4日,呕吐、双侧上肢抽搐1日。体格检查:神志不清,血压正常,颈有抵抗,心、肺无异常,肝肋下1.5cm,脾肋下1.5cm,质I度,克氏征(+),巴氏征(+)。血象:WBC11×/L,中性粒细胞0.75,脑脊液压力稍高外,其余未见异常。本病例可能性最小的诊断是
A.恙虫病
B.阿米巴痢疾
C.脑型疟疾
D.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E.流行性乙型脑炎
解析.理解、判断与记忆题。考核学生对脑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的认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恙虫病”,本题主要是恙虫病与阿米巴痢疾之中选择,恙虫病可持续发热,中毒症状明显,可出现神经中毒症状;阿米巴痢疾可有中度热,主要症状为消化道症状。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均符合脑型疟疾,脑型疟疾血涂片阳性可确诊,可选用青蒿琥酯进行病原学治疗,脑疝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65、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程中不包括哪期
A.前驱期
B.发热期
C.少尿期
D.低血压休克期
E.多尿期
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典型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66、引起疟疾临床发作的是
A.速发型子孢子
B.囊合子
C.迟发型子孢子
D.配子体
E.裂殖体
解析.记忆题。考核学生对疟疾发病机制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配子体”,说明对疟疾的发病机制不熟悉。
67、下列哪项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A.细菌性痢疾发热
B.普通感冒
C.阿米巴肝脓肿
D.大叶性肺炎发热
E.风湿热
解析.发热的原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风湿热属非感染性疾病致发热中的抗原-抗体反应,而其余四种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68、下列属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的是
A.蜘蛛痣
B.肝掌
C.肝肿大
D.脾肿大
E.男性乳房发育
解析.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有:腹水、胸水、脾大、脾功能亢进、门脉侧支循环建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69、伤寒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
A.肝
B.牌
C.回肠和空肠
D.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E.骨髓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伤寒的病理改变。预测错选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回肠和空肠”都可受伤寒病变累及,但回肠末段病变才最为显著。应复习伤寒的病理改变及病变部位。要点伤寒病变可影响上述各器官组织,但最显著的病变部位则见于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
70、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A.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B.特异性IgM抗体
C.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D.鼠类接触史
E.“三痛征”和“酒醉貌”
解析.以上五条均为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依据,但只有血清学诊断才能确诊,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鼠类接触史”,鼠类不只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还是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传染源,因此鼠类接触史不能确诊流行性出血热;②选答“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数感染性疾病都可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因此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也是有缺陷的;③选答“三痛征”和“酒醉貌”,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征”是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中头痛是由于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与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周围组织水肿所致,“?映湵瑣潩??灳湉牴?笠???????????紉??
71、29岁男性,7月5日入院,1周前由非洲回国,次日开始发冷、发热、头痛,体温变化无一定规律性,有出汗,3天后该患者每两天出现一次发热,体温达40℃,持续数小时后热退,大量出汗,患者精神状态好,可进食。血常规:Hbg/L,RBC3.2×/L,WBC7.6×/L,NE60%,L36%。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
A.奎宁
B.蒿甲醚
C.伯氨喹
D.氯喹3天+伯氨喹8天
E.氯喹
解析.目前治疗疟疾的经典疗法为口服氯喹3天控制发作、伯氨喹8天防止疟疾的传播与复发。
72、关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B.当外周血HIV负荷量为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C.CD4+T淋巴细胞大于0.5×/L者可以不治疗
D.无症状病人CD4+T淋巴细胞低于0.5×/L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E.FI前主张联合用药治疗
解析.本题属记忆、理解题。考核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掌握。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①选答“当外周血HIV负荷量为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当外周血HⅣ负荷量为0,00拷贝/毫升以上时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选择之一,观点较新,应复习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②选答“无症状病人CD4+T淋巴细胞低于0.5×/L应进行抗病毒治疗”,认为无症状者不需抗病毒治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制解不深刻,应复习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的有关内容。要点当外周血HⅣ负荷量为0?映湵瑣潩??灳湉牴?笠???????????紉??
73、夏季,女性患者,23岁,突发腹泻、呕吐3天,每日排水样便近20次,1天来小腿肌肉及腹壁肌肉阵发性痉挛疼痛,尿少。无发热及腹痛。查体:体温正常,BP80/49mmHg,P次/分,神志清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对于该患者的治疗处理不恰当的是
A.隔离,至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阴性才可解除隔离
B.静脉补液以葡萄糖为主
C.适当给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
D.患者有排尿后需要补充钾盐
E.与患者有明确接触的人员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并行粪便培养
解析.静脉补液应给予含钠溶液,避免大量单纯应用葡萄糖液。
74、下列哪项是胆道蛔虫症的特点
A.上腹钻顶样痛但体征轻微
B.疼痛,高热,黄疸是其重要表现
C.起病缓慢,多在进油腻食物后发作
D.起病后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E.上腹钻顶样痛及反跳痛
解析.腹痛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但也可突然缓解。腹痛多为阵发性、间歇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疼痛过后,可如常人,或精神萎靡。体征:早期虽然上腹绞痛,但腹软或仅上腹深在轻微压痛,无肌紧张,与其他急腹症显著不同。晚期如出现肝、胆化脓性感染、腹膜炎,可有腹膜刺激征。
75、下列哪组人群可以接种乙脑疫苗
A.结核病活动期患者
B.发热患者
C.连续3次加强乙脑疫苗的人员
D.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E.首次接种乙脑疫苗后1年的人员
解析.发热、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活动期均是乙脑疫苗接种的禁忌证,乙脑疫苗连续3次加强后不必再注射,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76、40岁男性,有不洁性生活史,不规则发热、腹泻、进行性体重下降5个月,发现颈部、腋窝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1个月。血常规:WBC2.8×/1,NE93%,L7%,PLT×/L。HIV抗体阳性。对该患者治疗的关键是
A.降温
B.升白细胞
C.营养支持
D.抗病毒治疗
E.止泻
解析.从本例患者的病例特点来分析,患者已达到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目前无明显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表现。治疗的关键是通过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疾病的罹患率。而其他降温、止泻、营养支持都是一般的对症治疗,不能解决患者根本问题。患者白细胞下降的原因是HIV的破坏,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并不能提升白细胞数目。
77、男性患者,10岁,因发热、头痛、呕吐14小时,昏迷3小时于12月5日入院。查体:T40℃,P次/分,R28次/分,BP/80mmHg,浅昏迷,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瞳孔<2mm,对光反应迟钝,周身皮肤可见瘀点、瘀斑,颈强阳性,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血常规:WBC18×/L,N90%,L10%。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脑,普通型
B.中毒性痢疾
C.化脓性脑膜炎
D.流脑,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E.流脑,暴发型混合型
解析.患儿疾病特点为急骤起病,发热伴头痛、呕吐,迅速出现昏迷,查体可见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椎体外系征阳性,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发病为流脑发病季节,所以最可能的诊断为流脑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78、29岁男性,7月5日入院,1周前由非洲回国,次日开始发冷、发热、头痛,体温变化无一定规律性,有出汗,3天后该患者每两天出现一次发热,体温达40℃,持续数小时后热退,大量出汗,患者精神状态好,可进食。血常规:Hbg/L,RBC3.2×/L,WBC7.6×/L,NE60%,L36%。该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生的机制是
A.大量红细胞破坏,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释放入血引起
B.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增殖引起
C.血液内大量裂殖子存在引起
D.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引起
E.大量配子体引起
解析.临床上所见到的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是受感染的红细胞破裂、其内的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入血所引起的。
79、患者,20岁,建筑工人。因高热伴头痛、腰痛4天,无尿2天而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6°C,血压75/45mmHg,神志清楚,颈软,结膜充血,胸前散在小出血点。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16.2×/L,N0.80,L0.1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血小板为7.3×/L。。目前病人不适宜下列哪项治疗措施
A.透析治疗
B.庆大霉素抗感染治疗
C.预防DIC治疗
D.抗病毒治疗
E.抗休克治疗
解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否作正确处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其它错误选项,说明对氨基糖苷类肾损害的特点不熟悉。
80、男,50岁,农民,发热20天,伴乏力、腹胀、纳差,间断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入院当天突然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查体:T38.7℃,P次/分,BP70/50mmHg,心肺正常,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血常规:WBC5.0×/L。对该患者的处理哪项是不恰当的
A.加强病原治疗
B.输新鲜血、补液
C.立即手术
D.绝对卧床休息
E.禁止食水
解析.对伤寒肠出血患者,应首先给内科保守治疗,经过内科积极止血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81、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A.恢复期
B.潜伏期
C.症状明显期
D.前驱期
E.以上都不是
解析.传染病前驱期可见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
82、重型肝炎的治疗中不宜
A.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B.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C.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D.稳定体内环境和支持治疗
E.防治并发症
解析.重型肝炎应尽早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以核苷类药物为主,一般不主张使用干扰素。
83、急性血吸虫病血常规检查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B.嗜碱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D.血小板显著增多
E.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核学生对急性血吸虫病血常规检查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太高。常见错误:选答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急性血吸虫病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中性粒细胞增高更明显,更常见。要点急性血吸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最为突出,一般占20%~40%.有的高达90%,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84、对重型肝炎的判断下列哪项最重要
A.PTA<40%
B.总胆红素>umol/L
C.WBC15×/L
D.电解质紊乱
E.ALT>U/L
解析.重型肝炎诊断:“三高一低”,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伴肠胀气;低PTA(PTA<40%)。
85、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腥臭,粪质多,含血及黏液。多见于
A.霍乱
B.阿米巴痢疾
C.急性血吸虫病
D.隐孢子虫病
E.伤寒
解析.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隐孢子虫病与阿米巴痢疾、霍乱、急性血吸虫病以及伤寒的粪便特性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隐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粪便是水样或黏液样,无脓血。
86、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A.肠道隔离
B.接触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血液、体液隔离
E.虫媒隔离
解析.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感染途径:①性行为②静脉注射吸毒③母婴传播④血液及血制品。
87、传染源是指
A.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和水
B.带有病原体的节肢动物
C.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
D.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和血制品
E.病原体已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动物和人
解析.这是一道记忆、理解题。考学生对传染源概念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①选答“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和水”是属于传播途径的内容,应复习传播途径的方式;②选答“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和血制品”亦属于传播途径的内容,应复习传播途径的方式。要点病原体是指已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动物和人。
88、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透析的指征
A.无尿2天
B.高血容量综合征
C.血钾5.8mmol/L
D.少尿5天
E.血尿素氮41.56mmol/L
解析.肾综合征出血热透析疗法的适应证包括少尿持续4天以上、无尿24小时以上或出现下列情况者:明显氮质血症,血BUN升高>28.56mmol/L,有严重尿毒症表现者;高分解状态,每日BUN升高>7.14mmol/L;血钾>6mmol/L,心电图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89、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
A.麻疹
B.乙脑
C.脊髓灰质炎
D.白喉
E.流脑
解析.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90、甲型肝炎病毒有
A.2个血清型
B.5个血清型
C.3个血清型
D.4个血清型
E.1个血清型
解析.属于理解、记忆题。考学生对HAV病原学和血清学的认识。预测错误率不高。常见错误:选答“2个血清型”,学生多误以为有两个血清型。
91、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体(抗HBs)
B.核心抗体(抗-I-IBc)
C.表面抗原(HBsAg)
D.e抗体(抗-HBe)
E.e抗原(HBeAg)
解析.HBeAg持续阳性反映乙肝病毒的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较大,容易转为慢性。
92、肝昏迷病人灌肠或导泻时应禁用
A.肥皂水
B.25%硫酸镁
C.生理盐水加食醋
D.生理盐水
E.乳果糖加水
解析.肝昏迷病人灌肠或导泻时应禁用肥皂水。
93、患者,20岁,建筑工人。因高热伴头痛、腰痛4天,无尿2天而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6°C,血压75/45mmHg,神志清楚,颈软,结膜充血,胸前散在小出血点。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16.2×/L,N0.80,L0.1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血小板为7.3×/L。对本例诊断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头颅CT检查
B.检测血清中流行性出血热的IgM抗体
C.肥达反应
D.肌电图检查
E.血液培养细菌
解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能否作正确处理。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肌电图检查”、“肥达反应”、“血液培养细菌”,说明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与周围血液细胞检查特点不熟悉,未能掌握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作为确诊本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94、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是
A.纠正酸中毒
B.抗凝治疗解除微细血栓
C.补充血容量
D.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
E.积极处理原发病
解析.处理原发病:是纠正休克的先决条件。
95、下列关于人群易感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节多发的现象称为流行的周期性
B.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C.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D.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
E.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解析.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多发为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季节性)。
96、血液白细胞数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内胆管扩张者多见于
A.急性阿米巴痢疾
B.急性菌痢
C.华支睾吸虫病
D.霍乱
E.细菌性食物中毒
解析.理解、记忆题。重点考核学生对华支睾吸虫病与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的鉴别诊断。预测错误率较高。常见错误:选答“急性阿米巴痢疾”,但“急性阿米巴痢疾”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肝内胆管扩张,应复习急性阿米巴痢疾的实验室检查特点。要点血液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但无发热,无腹痛,多见于霍乱。血液白细胞数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内胆管扩张,多见于华支睾吸虫病。起病急,高热,腹痛,呕吐,腹泻,明显失水,多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
97、有关细菌性痢疾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所有的痢疾杆菌只有内毒素
B."依链"痢疾杆菌活菌苗可用作人工主动免疫
C.菌痢主要病变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
D.菌痢是属于侵袭性腹泻
E.菌痢常见致病菌为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次之
解析.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导致全身毒血症状;痢疾志贺氏菌还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作用,产生严重的临床表现。
98、6个月患儿,高热3天,体温40℃,血培养伤寒杆菌(+),肥达反应“H”、“O”均(-)。应考虑
A.菌血症
B.非伤寒感染
C.逍遥型伤寒
D.普通型伤寒
E.伤寒携带者
解析.机体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后会产生相应抗体,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一般当肥达反应H≥1:,O≥1:80,副伤寒凝集价≥1:80时,才有诊断意义。此患儿肥达反应(-),血培养伤寒杆菌(+),以高热为主要表现,考虑菌血症。
99、确诊伤寒最有力的论据是
A.长程稽留高热、相对缓脉
B.玫瑰疹
C.血常规中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阳性
、人体对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变应性亚败血症
2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