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16-11-14 17:26:24   点击数: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了静脉、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近年来DVT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住院患者中发生几率增加。DVT危害在于:

1.急性期因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疼痛;其次,血栓还可能脱落引起肺动脉血栓栓塞(发生率20%-50%),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费力和咳血,部分患者因广泛肺动脉阻塞、心肺功能衰竭而猝死,因此肺栓塞已成为心梗、脑血管中风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病杀手。由于肺栓塞的血栓主要(90%以上)来源于下肢DVT,因此两者被视为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表现。

2.如急性期处理不及时,DVT转为慢性期则可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因肢体静脉功能不全导致下肢反复肿胀,严重时可造成肢体静脉性缺血、皮肤破溃不愈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据统计,DVT患者有23%-60%可发展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研究证实,下肢DVT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伤(骨折、腹部和盆腔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或肢体需长期制动(脑中风)、存在高血凝的肿瘤患者以及过度肥胖等均是发生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引起对存在这些因素住院患者的高度重视,必要时应进行血液流变学监测以及给予预防性用药,即消除和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才是预防DVT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患者一旦发生与下肢DVT或肺栓塞临床表现相一致的症状,医院就诊以求尽早发现、治疗。常用而快捷的诊断方法包括:

1.静脉超声。可明确肢体静脉血栓的存在以及血栓急、慢性的判定;

2.肺动脉血管CT。可清楚显示两侧肺动脉的阻塞程度及血栓分布情况;

3.其它如血D-二聚体检测等。

DVT及肺栓塞防治方法

1.抗凝药物应用。用于有DVT发生风险患者的预防和已发生DVT/肺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多数需长期服用。

2.外科手术取栓。主要用于急性血栓形成期患者肢体频临坏死,虽可取出部分血栓,但由于手术本身的创伤及DVT发生风险依然存在等因素很容易复发。

3.介入治疗。即通过体表穿刺静脉后留置导管方式,对血栓进行微创的溶栓、抽栓治疗。具体包括:植入溶栓专用导管进入血栓部位溶栓(分为肺动脉溶栓和下肢静脉溶栓);植入滤器(可回收型)以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致死性肺栓塞。一旦静脉血栓明显消除、临床症状消失,可酌情考虑回收滤器。

4.穿戴下肢弹力袜。主要用于术后反复发生肢体肿胀患者的对症辅助治疗。

5.其它扩血管和改善静脉微循环药物。对防止血栓再发和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

典型病例介绍

中年男患,突发胸痛。彩超检查发现左股、腘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造影显示双肺动脉部分主干及肺段血栓闭塞脱落血栓来源于左下肢髂、股静脉广泛血栓分别在肺动脉和左下肢静脉内留置导管溶栓,5天后复查两个部位血管内血栓均明显减少,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介入科

-

-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jbys/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