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期盼春节长假,那时谁也不会想到,今年的春节假期会如此漫长。
吃得多动得少,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办公,一整天躺在床上打游戏,窝在沙发里刷剧刷到大半夜……战“疫”期间的生活常态已经让你成为一个“坏分子”的攻击目标了,它就是“静脉血栓”。
医院副院长、老年病专业学科主任郭艺芳提醒,无论身体健康者还是慢性疾病患者,连续多日居家都要注意,你是不是被静脉血栓盯上了。
血栓就像水里的泥沙
提到血栓,很多人觉得只要不长到脑袋或心脏上就没什么大事。但相关数据显示,静脉血栓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每人中就有1~3人患病。
在美国,每年有10万~30万人死于静脉血栓栓塞;在欧洲,约有50万人死于该病,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一常见的潜在致死疾病并没有足够重视,有些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是因为静脉血栓的问题。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其中静脉血栓发生率远高于动脉血栓。郭艺芳形象地比喻,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就像水在河道里流动一样,但由于动、静脉在管道结构、动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血液在两种管道中的流速也不相同,通常静脉里的血流比较缓慢。
一些高危人群血液中凝血因子和其他有形成分,很容易在血管里沉积下来,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就像河道里水流变缓的地方会淤积大量泥沙一样,若未及时疏通,会减缓或阻断正常血流,甚至脱落移行到其他器官。
由于肺部及下肢血流比其他部位更慢,所以这两个部位的血管特别容易被静脉血栓堵住。
一旦堵塞,将出现以下情况:
比较轻微时,走路会感觉小腿沉重,站着加重;
继续发展会感觉小腿肌肉疼痛和肌肉发紧;
严重时,腿部出现肿胀、增粗,休息后缓解也不明显,有血栓处的腿部皮肤还会发红,体感温度明显比对侧高。
另外,下肢静脉血管好比血液流回心脏的“高速公路”,若血栓脱落,可直达心脏,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晕厥,甚至猝死。
高危人群画像
静脉血栓的可怕,更在于它的发展无声无息。有数据显示,高达80%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症状,只要发现就已十分凶险,大家不妨对照以下几类情况,看看自己是否容易被血栓“拴住”。
1
高血压人群
以前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要特别小心。
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几率。
2
遗传人群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
肥胖和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内皮发生损伤。
4
运动减少人群
这个假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蔓延,全国人民响应防护号召,尽量不出门、不聚会。
于是,很多人窝在家里玩手机、吃零食、“葛优躺”、晚上不睡中午才醒……与上班时相比,宅在家里时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就成为了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
5
吃得太“横”人群
在家休息,大家会有更多时间做饭吃饭,吃的花样也会更多,难免会摄入更多热量,进而导致脂肪堆积,给静脉形成血栓埋下隐患。
6
体重增加人群
每逢佳节胖三斤,今年春节或许胖得更多。体重增加会使血压、血脂、血糖都升高。
澳大利亚针对其国内名25岁以上居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久坐不动不利于“好”胆固醇清除动脉里的斑块。
7
嗜烟好酒人群
憋在家中,时间久了,容易心情烦闷,不少人更可能通过吸烟喝酒来排解心中无处释放的“小情绪”。
但是,吸烟时产生的一氧化碳和尼古丁,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纤溶受抑、血小板聚集加强,促使血栓形成。而酗酒则会令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造成出血倾向。
8
高危因素人群
包括40岁以上,特别是老年人;
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病人;
妊娠晚期的准妈妈和产后1~2个月的新妈妈;
腹部大手术术后、肿瘤病人和下肢关节手术后病人;
尤其对本来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要有防栓意识,以防不测。
5步走,别让血栓“拴住”你
虽然静脉血栓在住院期间发生最多,但在这个特殊时期,郭艺芳提醒大家也要对这一疾病提高警惕。
多粗粮少油腻
吃得不要太油腻,多吃低脂肪、高纤维类食物,如谷物麦片、土豆、红薯、豆类、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多喝水以稀释血液,同时要戒烟限酒。
碎片化勤运动
对于没有出现血栓的人群,即使不出门,也应充分利用家庭健身器材或结合日常活动开展室内碎片式运动,既增加趣味性,又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比如坐1个小时就起来活动活动,做做下蹲动作,或脚踝的屈伸动作(先脚尖使劲朝下,脚背弓起来保持5~10秒,再把脚尖使劲朝上翘起保持5~10秒)。这个动作的原理就像压水泵一样,收缩时血液受挤压回流,放松时新鲜血液补充,能有效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还可以在家慢走、跳绳、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爬爬楼梯等,运动强度因人而易,老人不要进行高强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以感觉身体微微发热即可。
年轻人可以增加抗阻运动,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等训练项目。对于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常翻身多按摩
对于长期卧床和术后活动减少的病人,则应在家人的帮助下经常翻身、按摩腿部,以促进血液流动。有条件的人可以穿弹力袜、做气压治疗,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高危者要用药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对亲人中有血栓患者的高危人群来说,每年一次的血管超声检查必不可少。
症状重不能等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某些疾病一旦发作,几分钟便可要命。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21.7%的脑卒中和27%的重症监护病人都有深静脉血栓,主要症状是腿部有肿胀感,尤其是一侧肢体容易感到疲惫,行走一段路后下肢会有肿胀,并伴有疼痛感是该病典型的信号,但80%的患者无相关症状。
突发深静脉血栓,如果未能获得及时救治,腿部的静脉血栓容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到肺动脉,就会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死亡。
如果下肢血栓的症状明显时,最好减少活动量,以防止栓子脱落,医院接受治疗,不能在家“静观其变”。在疫情期间,就医时一定要戴好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