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静脉血管内再通治疗脑静脉血栓的系统综述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20-11-28 15:39:59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20423.html

引言

对于抗凝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的脑静脉血栓,血管内治疗有一定优势,但哪种血管内治疗方法更有效,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研究背景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病,症状多样,从头痛到明显的脑病、昏迷和死亡,占卒中的0.5%,该类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9.1岁,显著低于动脉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为1:3.评估CVT的无创影像通常是CTV或MRV,更准确的则是有创的脑血管造影术。即使有颅内出血CVT的一线治疗仍然是抗凝,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仍然有9%-13%的患者出现症状恶化,导致死亡或功能预后不良。对于抗凝治疗不理想和或预后不佳的患者倾向于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包括经动脉内或静脉窦内注射尿激酶或tPA、机械取栓或溶栓取栓联合应用。经动脉内或静脉窦内注射溶栓剂有助于软脑膜静脉和血管内装置难以达到的深部静脉窦的再通,溶栓的微导管也可以在局部留置数小时或数天,但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血管内治疗使用的装置有血栓抽吸装置、支架取栓装置、球囊碎栓、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这些装置尽管有它的优势但也增加了直接损伤和薄弱静脉窦破裂风险。既往的研究评估了血管内治疗对CVT患者再通和结局的有效性;但很少有人去分析哪种血管内治疗方法最有效,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研究方法

我们检索了年1月至年8月期间PubMed数据库关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以及相关临床结局,包括血管再通、功能独立、死亡率或颅内并发症。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21项研究中的例脑静脉血栓患者。研究特点、治疗适应症、治疗方法和并发症总结见表1和图1。动脉内或静脉窦内注射溶栓药,分为两种方法,保守方法指在预定时间输注预定剂量药物。原位方法指持续输注溶栓药,直至获得完全再通的影像学证据,通常需要微导管在原位留置长达5天。关于每项研究中两种方法的细节见表2、图2和图3。综上,血管内治疗方法为4种:1.局部药物溶栓:动溶栓脉内或静脉窦内注射溶栓药;2.机械溶栓:采用各种形式的器械,未采用动脉内或静脉窦内注射溶栓药物;3.联合方法:联合药物溶栓和机械溶栓;4.混合方法:采用了一种以上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结果如下:良好的结果率0.88(95%可信区间[CI],0.80-0.93),死亡率0.08(95%CI,0.04-0.16),术后出血率0.11(95%CI,0.06-0.19),完全再通率0.59(95%CI,0.48-0.70)。机械溶栓结果如下:良好的预后率0.66(95%CI,0.41-0.84),死亡率0.09(95%CI,0.03-0.26),术后出血率0.03(95%CI,0-0.16),完全再通率0.60(95%CI,0.35-0.80)。联合方法结果如下:良好的预后率0.80(95%CI,0.70-0.87),死亡率0.10(0.04-0.22),术后出血率0.17(95%CI,0.10-0.27),完全再通率0.75(95%CI,0.64-0.84)。混合方法结果如下:良好的预后率,0.61(95%CI,0.51-0.70),死亡率,0.23(95%CI,0.16-0.32),术后出血率,0.46(95%CI,0.33-0.59),和完全再通率,0.48(95%CI,0.37-0.58)。

研究结论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中,联合治疗方法倾向有更好的结果,尽管其在荟萃分析中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针对特定的临床患者或血管造影结果制订最佳的血管内治疗方案。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李冬辉主治医师

浙医二院长兴院区

审校

李轶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单独或联合使用大口径中间抽吸导管治疗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多中心的经验脑静脉血栓形成+特发性颅内高压+头颈部肿瘤的血管内治疗

脑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实施指导意见大血管闭塞取栓再通失败后的补救性动脉溶栓治疗--来自北美solitaire支架取栓登记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jbys/121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