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静脉瓣能不全引起的逆流性疾病,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常累及深静脉、浅静脉及交通支静脉3个系统或其中2个,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交通支静脉具有重要作用,在下肢静脉反流性疾病的中晚期,交通支静脉扩张或功能不全与小腿皮肤改变有重要关系,但早期仅仅存在随体位改变而出现小腿踝部皮肤颜色变化,人们常常忽视对小腿交通静脉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地对扩张或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诊断,对小腿体位性皮肤颜色改变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解剖概要:
下肢静脉系统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和肌肉静脉组成。交通静脉,也叫交通支或穿静脉,穿过深筋膜连接深、浅静脉的静脉血管通道。交通静脉(perforatorvein,PV)交通静脉穿过下肢的深筋膜,分为直接和间接,直接的交通静脉连接浅深静脉,而间接的交通静脉连接肌肉静脉丛的静脉窦。大多数交通静脉同时伴行交通动脉和神经,供应皮肤的血供和神经感觉。交通静脉内有静脉瓣膜,使静脉血经浅静脉向深静脉方向流动,阻止血液回流到浅静脉。下肢静脉的交通静脉大约有多条,但只有少数几条有临床意义。当交通静脉的瓣膜功能异常时,深静脉内的血液就会逆向流入浅静脉,使浅静脉压力增高。
下肢交通静脉
1.小腿中下段内侧:cockett
2.膝盖膝关节内侧下方:boyd(连接大隐静脉和腘静脉)
3.大腿下段:dodd
4.大腿中段:hunter
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是小腿内侧的胫后交通静脉,又称Cockett交通静脉组,位于脚掌上面的固定区域,连接大隐静脉与胫后静脉远段,并形成下、中、上3组交通静脉,它们是CockettI、II、III,分别位于足跟上方6、12cm和18cm处,刚好在小腿肌肉泵下方,因承受的压力最大,因此也最容易发生溃疡病变程度也最高。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发生小腿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较为常见,所以在检查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时,必须常规检查小腿交通静脉。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超声诊断标准:
Phillips等认为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内径大于4mm,正常交通静脉小于3mm。根据Nelzen和Rutherford的标准直径≥2.0mm的交通静脉可诊断为交通静脉扩张,反流持续时间>0.5s为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IPV)。
病理改变:
下肢静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主要变化是主干静脉及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前者引起浅静脉扩张,后者造成皮肤微循环障碍,引起毛细血管扩大和毛细血管周围炎及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等渗入组织间隙及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由于纤溶活性降低,渗出的纤维蛋白积聚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周围,形成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摄取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屏障,造成局部代谢障碍,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下脂质硬化和皮肤萎缩,最后形成静脉性溃疡。由于血清蛋白渗出及毛细血管周围纤维组织沉积,引起再吸收障碍和淋巴超负荷,导致下肢浮肿。
临床症状:
浅静脉曲张或局部的静脉曲张、持久不愈或反复皮肤溃疡、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湿疹、皮炎、皮肤瘙痒抓痕、肢体肿胀、疼痛、坠胀感。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是引发皮肤溃疡的主要病因静脉反流性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仅仅只有小腿皮肤颜色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合并小腿的酸胀沉重感,轻度水肿。有研究表明,交通静脉反流对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有重要意义,约2/3的下肢溃疡患者都存在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反流性疾病的早期,仅有小腿皮肤颜色低体位性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小腿交通静脉判定是否存在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良,可以有效及时发现病因所在,使得该疾病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诊断方法:
1.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金标准。
2.超声具有无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精确定位、准确率高等优点,尽管超声对交通静脉的显示率还不十分令人满意,但总体还是能对较严重的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作出准确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成为诊断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首选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操作:
加压释放试验:挤压远侧肢体或探头加压,出现反向血流(即从深静脉到浅静脉)或双向血流发现交通静脉后,沿着交通静脉走形,再进行斜行或横行扫查(避免压迫血腔)对下肢静脉溃疡周围2cm,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常规超声探查。严重的浅静脉曲张时,出现脂性硬皮病和淤积性溃疡,往往反映其水平以下病变更严重,在其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合并病理性交通静脉的检出率几乎达%。最常见于足靴区小腿内侧的CockettII交通静脉。
溃疡处的皮下软组织和正常区域的对比(图左侧正常,图右侧患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