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21-3-16 13:49:56 点击数: 3 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流动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的凝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1、突发下肢肿胀(多见于左下肢,起于足踝部)、疼痛(通常从腘窝即膝关节后侧开始)、皮肤张力增高、皮温升高是最常见的症状通,严重时影响到动脉血流,会出现股青肿、股白肿。2、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猝死!3、如未得到及时的诊治,血栓不能清除,后期会出现反复肢体疼痛、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这一比例可高达50%,其中少部分患者最终出现久治不愈的静脉性溃疡,形成"老烂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现象被称为"血栓后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哪些因素?哪些人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易患人群包括:老年(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50余倍)、孕妇和产妇、肥胖、瘫痪、恶性肿瘤、久坐不动、创伤、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制动、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人群。为什么出现腿部肿胀不能乱揉?
患者出现腿肿、疼痛的第一反应就是揉,这对于血栓高危人群来说,是极端危险的行为。当血栓粘在血管壁上堵住血管时,只会引起腿肿和疼痛。但血栓通过挤压、揉搓就可能发生脱落,并随血流漂移到心脏,堵住重要的肺内血管,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如果不幸发生了深静脉血栓,该如何治疗?
尽早就医、及时治疗是关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后果是急性肺栓塞、猝死,尤其是血栓在形成的1-2周内极易脱落,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30%;同时及时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率,减少瓣膜黏连、瓣膜功能不全及血栓复发的发生率,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出现血栓后综合症。肺栓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紧、咯血、呼吸困难,会出现不可抢救的猝死。发生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脱落,所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存在极大的死亡风险,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术能有效的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防止因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导致的死亡。此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采用DSA引导,是一项微创(针眼大小的创面)、安全、准确、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此治疗方式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缩短了住院时间,也标志我院在科室构建,科室合作上又有了质的飞跃。
怎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1、积极主动参与运动锻炼,将有效的较少血栓风险。
2、避免长时间久坐,比如驾车、乘飞机进行长途旅行或打麻将等。
3、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肉类和脂肪的摄入,注意多喝水,这对健康的血液循环是非常重要的。在什么情况下可能需要腔静脉滤器?首先要知道,对于绝大多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和肺栓塞患者,并不需要常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腔静脉滤器:有抗凝治疗绝对禁忌证(如,近期手术、出血性脑卒中、活动性出血)的急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失败的急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进行充分抗凝治疗后仍复发肺栓塞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预计可能因为出血而需要停止抗凝的患者。例如,存在中度出血风险且不能接受新鲜冰冻血浆或红细胞(例如,由于宗教信仰)的患者,以及复发风险和出血风险都较高的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再出现栓塞事件耐受会较差的患者(比如,因大面积肺栓塞或基础心肺疾病而心肺储备较差的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对抗凝药物依从性差。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进一步手术,如血栓抽吸等。具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对于暂时的抗凝禁忌,或者针对短时间肺栓塞风险的预防,可回收滤器可能更适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更倾向使用可取出的滤器,在针对血栓相关的治疗结束后,可及时取出滤器,避免了腔静脉滤器长期留置在体内可能会遇到的并发症,但对一些不适合取出的患者,医生会选择置入不可回收滤器。滤器的放置因个体情况而不同,应考虑复发和出血风险、患者意愿、医疗机构的专业程度、各种并发症等等。目前腔静脉滤器的应用存在争议。这些争议与参考不同指南有关,比如EAST指南推荐高危患者预防性置入腔静脉滤器,而ACCP指南则不做推荐。这些争议也与医生对指南的理解有关,比如,抗凝治疗的禁忌症,抗凝治疗失败的标准怎样界定,及预防性腔静脉滤器置入的是否适宜,等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