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包括一系列的静脉系统疾病表现,包括静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性改变。
CVI的病理生理学较为复杂,包括静脉瓣膜功能障碍与静脉压力升高相互作用,导致大循环和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改变,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网状静脉扩张、静脉曲张、皮肤水肿等症状。
已有研究提示,静脉系统疾病和动脉系统疾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具有共性且相互关联。但目前尚缺乏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合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风险是否有所改变目前也尚不清楚。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探讨了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共病情况、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远期预后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年4月至年4月期间,Gutenberg健康研究计划(GHS)中例CVI信息可查询的患者。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和合并症,询问既往病史,进行凹陷性水肿试验检查。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根据CEAP(临床-病因-解剖-病理生理学)分类进行C0-C6分级评估。
具体如下:
C0—无可见CVI体征,
C1—毛细血管(C1a)或网状静脉(C1b)扩张,
C2—静脉曲张,
C3—水肿,
C4—皮肤变化,
C5—已愈合的静脉溃疡,
C6—活动性静脉溃疡。
CVI定义为CEAP临床分期≥3期(中度CVI:C3;重度CVI:C4-C6),而C0被归为无静脉疾病患者。
此外,研究者采用MyoVasc研究数据作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外部验证队列。
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的例患者中,女性占48.8%,平均年龄为59.5±10.8岁。
其中包含例(C0体征)、例(C1体征)、例(C2体征)、例(C3体征)、例(C4-C6体征)的患者。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肌梗死/卒中家族史、肥胖和吸烟在内的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负担更高。
心血管疾病的共患病率更高。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合并症均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风险相关。
多因素校正模型中,年龄和性别在各阶段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中均表现为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吸烟史、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可以带来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风险的显著升高。外周动脉疾病和静脉血栓栓塞可以作为重度CVI的独立预测因素。
鉴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群体中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共病的高负担,研究者进一步研究CVI对心血管疾病预测的作用。
结果显示患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以显著增加心血管病风险(HR1.46,95%CI1.16-1.84),并且在症状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个体中效应最明显。
全因死亡风险方面,在平均6.4±1.6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例患者死亡事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3-C6)患者的全因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C0患者(P0.)。
Cox回归分析显示中,慢性静脉功能不全(HR1.68,95%CI1.38-2.03)是独立于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全因死亡预测因子。
在用于外部验证的MyoVasc队列中,平均3.2±1.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人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同样发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独立预测全因死亡风险(HR1.51,95%CI1.11-2.05)
研究启示
作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与心血管风险的回顾性研究,本研究主要发现: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
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二者相互依存且具有相同的风险因素
除已确定风险因素外,患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人群中又一个全因死亡事件的有力预测因子
尽管本研究没有确定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致病机制,但它表明动脉和静脉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这可能部分由于二者可以由共同的风险因素导致。最近,一项来自中国台湾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和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此外Framingham研究数据也表明,静脉曲张患者远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远高于未患有静脉曲张的患者。
本研究结果表明: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有关,
并且这一效应独立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合并症,
充分提示动脉和静脉血管床的病理改变之间可能有潜在的交互作用。
而既往研究提示,在动脉和静脉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全身和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二者之间产生交互对话的潜在机制。
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和女性被认为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风险因素。
这可能是由于静脉血管因静脉高压而出现血管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进导致血管壁和瓣膜能力逐渐恶化。
女性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和性激素的直接作用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相关。
妊娠相关的体内高凝状态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也是潜在的发病机制。
来源:
Chronicvenousinsufficiency,cardiovasculardisease,andmortality:apopulationstudy.EurHeartJ.Aug13:ehab.doi:10./eurheartj/ehab.
作者:李玉昆首都医科医院推荐阅读
进展
控制难治性高血压,有氧运动或有奇效
进展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或可增加糖尿病患者房颤风险
干货
一文速览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关联
进展
电子设备检测心房颤动会是未来曙光吗?
进展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后并发心内膜炎:危险因素与临床转归
进展
自发冠状动脉夹层,抗血小板保守治疗,单抗还是双抗好?
进展
经导管三尖瓣治疗的黄金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进展
能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的木脂素,您听说过吗?
观点
哪些心电图“早期复极”人群是高危患者?
进展
孤独感与老年人使用高风险药物有关
进展
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预后
进展
冠心病PCI后,单药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哪个更好?
进展
房颤患者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会影响患者预后吗?
进展
复杂PCI介入治疗: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哪种更有优势?
进展
不同亚型不同性别的心衰患者,药物剂量或需个性化调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