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与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检形成(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2、深静脉血栓有哪些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以后进人慢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慢性期可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般是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
3、我们怎么诊断?
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提示下肢DVT的可能性大,但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或症状不典型时,易出现漏诊、误诊。
(1)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静脉成像;核磁静脉成像;静脉造影。
(2)临床可能性评估:由专科医师依据病史临床表现(WELLS评分)判断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分。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推荐: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可能时,行血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
4、治疗方法
(1)抗凝: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直接II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
(2)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降纤药物,另外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
5、那么平时我们怎么预防?
(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3)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早期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4)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5)物理预防措施使用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6)使用药物预防。(7)生活饮食方面:卧床及手术等血栓高危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戒烟;禁饮浓茶、咖啡;控制好血糖、血脂、胆固醇指标;保持大便通畅。
—END—
医院肝胆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