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栓又称产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若发生肺栓塞则危及患者的生命。临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往往在久卧突然起床活动或如厕用力时发生。临床症状明显而阳性体征少。常见症状有:突然呼吸困难,濒死感,发绀,右心衰竭,低血压,肢端湿冷;胸痛,胸闷,惊恐,咳嗽,咯血或有泡沫或粉红色痰,晕厥等。
据美国的研究表明,-年间1,,例初产妇在产后1年时间内总计发生次血栓事件(例中风,47例心梗,例静脉血栓)。和产后1年为期6周的时间段相比,产后6周的风险最高(例vs.38例):绝对风险22.1次/10万人口(95%CI19.6-24.6),OR10.8(95%CI7.8-15.1)。产后7-12周和产后1年相同时间段(即1年后第7-12周)相比,血栓风险也增加(96例vs.44例):绝对风险3.0次/10万人口(95%CI1.6-4.5),OR2.2(95%CI1.5-3.1)。产后12周以后血栓风险再没有显著增加(参见上图)。
致病原因女性孕期及产后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发期,统计数据显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产妇占了五分之一,可见妊娠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1:孕期静脉被压迫因为孕妇在妊娠期内子宫就会逐渐增大,这样会压迫腔静脉与髂静脉,而且这样的压迫会持续4~5个月,直到分娩,造成了下肢静脉血回流不畅,致使下肢静脉中压力会持续增高。这使本来就容易受到压迫而闭塞的左髂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加重,因此很容易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
原因2:孕晚期血流速下降妊娠后期孕妇血容量生理性增加,静脉血管扩张,血流速度下降,增大的子宫也可压迫髂静脉和下腔静脉而造成下肢静脉血流淤滞。
原因3:孕中期凝血因子增高从妊娠中期开始,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至分娩时达到高峰。虽然这种生理性代偿反应有利于分娩后快速止血,但同时也能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升高。
原因4:中国月子期陋习导致中国一直有月子期不下床的陋习,由于怀孕后女性身体改变,本来就比怀孕前容易导致血栓,如果再长期静止不动,会加速血栓形成。在饮食方面,如果产后过度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等食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血流缓慢,也易导致血栓。
血栓危害与并发症有一些不想下床的“懒妈妈”可能会有疑惑:不就是血液流动的慢点而已,形成血栓又有什么关系?再说……血栓是个神马东西,真的能要人命吗……由于产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不早期活动,高凝状态的血液会逐渐从液态变成半液-半固态最后形成固态(也就是“栓子形成”),俗语称“血块块”,和咱们平时吃的皮冻有点像。若对血栓的症状处理不当,易引发相关合并症。1引起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当血液循环变得缓慢时,容易在下肢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块,导致血栓性静脉炎。下肢变得肿胀、发硬、发白,造成疼痛和行走困难。
2引起盆腔静脉发生栓塞当栓塞发生在盆腔静脉中时,产妇出现腹痛、高烧等症状,并伴有下肢压痛、皮肤发红和水肿等不适,需及时就医。
3引起肺部栓塞当有明显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一般小腿会比较肿,血栓较严重的肢体则肿的更明显。这时候您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小血块嘛,把它揉开不就可以了?”您要是这样做那可就更危险了,“血块块”在那里不动还好,你要是把它“揉开”,就会引起深部静脉栓塞。深部静脉发生栓塞是围产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肺栓塞,导致猝死。
产后血栓的防治1保持适量运动一般孕产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适量活动,不要绝对卧床养胎,同时注意控制饮食,体重不要增加太多。下肢浮肿的孕妇更要增加活动量,躺下时适当把脚抬高,促进血液流动。如果起床不方便,至少也要多翻动身体,不要一直平躺着,经常在床上按摩活动自己的下肢,避免发生静脉血栓。
一般而言,不伴有其他特殊基础疾病、既往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产妇在产后8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了,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在产后12小时可以下地活动,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产后24小时。2平衡饮食产妇饮食方面,过度营养、天天喝肉汤也不科学,如果产后过度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等食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血流缓慢。应让产妇多喝水,进食低糖、高纤维素、高蛋白、高钙、含适量脂肪的食物。还要多吃蔬菜,有利于肠道通畅,对产后恢复至关重要,还能避免产后痔疮加重。
产后服用[初喜生化汤],化瘀血、生新血,补不留淤,活不伤血,增加血液循环,还有温经止痛的功效,为产妇调理产后身体,可有效避免营养过剩引发的血栓。
3气压治疗对于因合并各种基础疾病或剖宫产术后不能早期下床活动者,就要做气压治疗了,也就是在产妇的双下肢绑两个气压泵,模拟人为的下地活动,被动改善血液循环,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柏尚∣柏尚收腹衣,内衣,瘦腿袜长按,识别北京严重白癜风怎么办呼和浩特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