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笔记中医摘翠33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20-5-29 18:30:48   点击数:
  

读书

炼心

积德

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中医摘翠

目录

67.

治湿八法的临床运用

68.

治湿十法

69.

水肿证治

70.

汗症

71.

肾炎中医临床治疗的几个问题

72.

关幼波治肾琐谈

73.

遗溺

74.

腹粘连

75.

76.

引胎

77.

斑秃、脱发

78.

瘰疬

79.

六淫在肌肉筋骨间的病象和治法

80.

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探讨

81.

食管癌治疗

82.

治愈Ⅲ期宫颈癌膀胱转移一例

83.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存活九年一例报告

84.

试论温病中“毒”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85.

珠母补益方运用的经验

86.

读医札记

87.

中医治疗经验

88.

《医学芻言》

89.

《医医小草》论医

90.

王孟英医案

91.

刘惠民医案选——治感冒流感

92.

费伯雄医案

93.

沈绍九医话

94.

关于疾病现象的诊察

95.

药症忌宜

96.

诸病应忌药总例

97.

中药药理

⑴人参

⑵人乳汁

⑶人指甲

⑷山羊肝

⑸山羊角

⑹山药

⑺干地黄

⑻山萸肉

⑼女贞子

⑽木耳

⑾天门冬

⑿天花粉

⒀川贝母

⒁千里光

⒂双钩藤

⒃山茶花

⒄天麻

⒅川楝子

⒆木贼

⒇马齿苋

山楂

三棱

67.治湿八法的临床运用

医院王立基

一、芳香化湿。

湿阻中焦,脾运失司,胸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

二、宣肺利湿。

风邪犯肺,肺失通调,风水相搏,浮肿由眼睑开始,面目尤甚,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咳嗽气喘,口渴咽痛,小便量少,舌苔薄白,脉浮。

风寒偏重者苓桂浮萍汤;风热偏盛者越婢加术汤;疮毒内陷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三、利水渗湿。

水湿壅盛,气滞水停之多种证候,小便不利,水肿,泄泻,舌苔白腻,脉濡、滑。

五苓散、五皮饮。

四、祛风胜湿。

风湿在表,滞留经络,恶寒发热,头痛且重,肢体疼痛,关节不利,筋脉拘挛,舌苔薄白,脉弦细。

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五、清热利湿。

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症,目黄身黄,午后身热,胸闷腹胀,或湿热下注出现的足膝痿痹、小便淋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茵陈蒿汤、八正散。

六、温化水湿。

脾肾阳虚,湿从寒化,水湿内停,眩晕心悸,胸闷痰多,水肿反复不退,四肢不温,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样,舌淡苔腻,脉滑、沉紧。

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

七、健脾燥湿。

脾虚湿困,中焦不运,面色不荣,形体消瘦,胸闷食少,四肢无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细。

陈夏四味汤、参苓白术散。

八、攻逐水湿。

饮停胁下或水留腹中,见咳嗽气短,胸胁引痛,心下痞满或腹大胀满,小便量少,舌苔薄白,脉弦滑、弦细。

十枣汤、控涎丹。

体会:

一、治湿重视健脾,并兼顾温肾行水,宣肺通调,输利三焦。

二、治湿当利小便。

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68.治湿十法

汪玉琴

1.解表祛湿:表湿证。

方:羌活胜湿汤

药:羌活独活荆防桑皮木瓜

2.祛湿蠲痹:湿痹证,薏苡仁汤;苍术羌、独活防风防己威灵仙木瓜牛膝

3.芳香化湿:暑湿证,藿香正气散;藿香腹皮紫苏佩兰白芷滑石甘草

4.苦温燥湿:寒湿证,平胃散;苍术半夏川朴陈皮

5.淡渗利湿:水湿内停证,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6.温阳化湿:水湿困脾证,实脾饮;茯苓白术木瓜大腹皮木香干姜

7.健脾化湿:脾虚湿困证,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苡仁扁豆陈皮

8.除湿祛痰:痰湿证,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9.清热除湿:湿热证,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如系肝胆湿热,用茵陈蒿汤;湿热下注,用八正散加减;湿热蕴于肠道,用黄芩汤加减。

10.攻逐水湿:水湿潴留之实证,十枣汤;大戟甘遂芫花商陆黑白丑

69.水肿证治

医院阎孝诚

水肿泛指体内水液潴留,外观可见浮肿之症候,包括肾性、心性、肝性、过敏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外因外感风毒、水湿内浸、脓疮毒热内陷,内因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水液代谢失调。

一、水肿期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特点。

㈠阳水由外因引起,起病毒,水肿从上至下蔓延,只表现为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行,经络壅塞,未明显波及肺、脾、肾功能与精血之生成。

1.毒风袭表目睑浮肿,继四肢全身皆肿,势急,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多恶寒、恶风、发热等,或皮肤搔痒,或咽喉肿痛,或咳嗽伴喘,舌苔薄白,舌质红,脉浮数或指纹显、脉数。

2.水湿内蓄肢体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体倦乏力,胸脘满闷,纳谷不香,舌苔白腻,脉沉缓或指纹隐淡。

3.毒热深陷脓疮后或斑疹后,面目忽然浮肿,小便短赤,或头目眩晕,或恶心呕吐,或烦渴、便干、腰痛腿酸,脉滑数或弦数,舌质红,苔黄。

㈡阴水多因阳水经久不愈,进而波及肺、脾、肾功能,三焦气化失常,精血生成明显减少。见水肿缠绵不愈,下肢肿显,甚至胸腹肿胀,按之凹陷不起。

1.肺气不足面色白,肢肿明显,足背尤甚,呼吸短促,动则加剧,语言低弱,体乏,怕冷,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

2.脾阳不运腰以下肿,按之凹陷难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或完谷不化,神倦肢冷,面色苍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指纹隐淡。

3.肾阳衰弱面浮,腰以下肿甚,指凹明显,阴下冷湿或阴囊肿大,腰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不温,怯寒神倦,面色灰黯,舌质胖,色淡苔白,脉沉细,或指纹隐细。

4.阴虚火旺面目浮肿,肢肿甚,五心烦热,口干唇赤,口舌生疮,眩晕,肢麻,小便短赤,腰膝酸痛,或盗汗,或便干,舌质偏赤,苔少或有黄象,脉细数,或指纹细、淡紫。此型病人多见于长期、大量服用激素之后。

二、肿消期水肿基本消退或消退,外观无浮肿现象,但三焦气化功能未完全恢复,精血生成尚未正常,故常表现为某脏器或全身性的衰弱。

1.脾肾阳虚面色苍黄,腰腿酸软,脘腹满闷,纳谷不香,手脚不温,尿清或多泡沫,夜尿频,大便溏薄,脉细缓,舌质淡、苔白。

2.气血双亏面色无荣,少气懒言,指甲枯槁,神倦体乏,或肢体麻木,或眼花头晕,尿清长,或见红色,脉细弱,舌质淡,无泽,薄白苔。

3.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晨起面肿,晚间足背肿,胸闷不适,脉细微或结代,白苔。

4.肾阴亏损面色潮红,头目眩晕。少寐健忘,腰酸腿软,口干舌燥,脉细偏数,舌红少苔。

治则与方药:

一、散风解表毒风袭表型,防风通圣散合五皮饮,或越婢加术汤。肿甚加木通、车前子;烧高加重用生石膏及金银花、银翘、板兰根解毒之品;咽喉肿痛或形成乳蛾乳痈,以利咽消肿解毒为主,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化湿利水水湿内蓄型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

表湿重,头重如裹,肢体倦怠,加藿香、佩兰化湿解表;

里湿重,胸腹满闷,纳谷不香,舌质胖,苔白腻,加苍术、蔻仁、草果温中燥湿。

三、清热解毒毒热深陷型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尿深赤者,小蓟饮子;

眩晕严重,龙胆泻肝汤;

尿少肿甚,五皮饮。

以上三法,针对病因治疗阳水。

四、发汗开泄肌腠,从肌肤驱逐水湿,用于面目水肿,疾病初起,或水肿病人复感外邪,荆防败毒散加减。

五、利水让水湿从小便出,五苓散、八正散、胃苓汤。

五苓散温化膀胱利水;八正散清利膀胱利水;胃苓汤利水、和胃降逆。

六、攻水峻药使水湿迅速从大小便排出,疏凿饮子、商陆、牵牛、甘遂等。

以上三法,主要用于阳水证,但阴水证肿胀明显,小便量少也可酌用。

陈士铎:“水势滔天,必开决其水口,则水旋消。”“水肿之病,必须以手按足而如泥者始可用此二味(牵牛、甘遂)正治;否则,……不可与此二味轻投以杀之也。”

七、行气利水的辅助,行气即可利水,厚朴、陈皮、槟榔、枳实、广木香等。

八、活血利水的辅助,因精血水均为三焦气化之产物,活血即可行水,川芎、丹参、归尾、益母草。

九、温阳水湿为阴邪,非阳不化;膀胱化气行水非阳不利。故利水非温阳不可,桂附、细辛、炮姜、肉桂、茴香。

以上三法,主要适用于阴水,常与补肾、健脾、益气、利水。

十、补肺益气肺气不足型补肺汤加减。

下肢肿甚五加皮、车前子、怀牛膝、泽泻。

咳喘不能平卧白果、苏子、杏仁、厚朴。

心动悸炙甘草汤加减。

十一、健脾温阳脾阳不运型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或实脾饮。

水湿过重,肿胀明显,加重附子、干姜、桂枝、泽泻温阳利水;

便溏,完谷不化,莲肉、芡实、白扁豆、神曲;

气虚息短黄芪、生脉散。

十二、补肾壮阳肾阳衰弱型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或二仙汤

桂附仙茅仙灵脾鹿茸熟地山萸肉枸果紫河车巴戟天胡芦巴,要注意与健脾温阳相区别,此法重在壮阳补命门火,后者重在温阳益脾胃之气。

十三、滋阴降火阴虚火旺型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加减

阴虚兼阳虚者加补阳法。

大补元煎、河车大造丸。

肝火旺眩晕重,平肝火,夏枯草、龙胆草、石决明、羚羊角;

心火重,口舌生疮,导赤散、黄连解毒汤。

以上四法,主要治疗阴水,它们一定要与利水法合用。

病中,如复感外邪,“急则治其标”,“有邪先祛邪”,应即采取措施,不可固守一法,使病情反复。

水肿消退之后,切勿再用发汗、利水、攻逐之法,要着重恢复津水代谢,使肺、脾、肾功能正常,三焦通道通达。

十四、健脾(气)补肾(阳)气脾肾阳虚型金匮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或龟鹿二仙胶。

十五、补气养血气血双亏型人参养荣丸、八珍汤。

十六、补益心气心气不足型生脉散合桂枝甘草汤加减或炙甘草汤。

十七、滋阴益肾肾阴亏损型六味地黄丸。

头目眩晕重者菊花、天麻、黄柏、知母。

预防水肿的发生或复发,必须:

1.避免外入侵,防止脓疮发生;发生后要抓紧治疗,慎防热毒深陷。

2.注意防微杜渐,积极治疗已病。

3.肿消期要休息好,切勿过劳,适当增加活动,饮食清淡,勿过食盐醋、生冷,有过敏史者忌鱼虾蟹。

70.汗症

大病之后,无过而遍身出汗,日以为常,乃阳气虚,非内热发汗也。

大病后,气血大亏,气不能入于血之中,血必至逼其气于肤之外,使肺金清,元气行,则气虽欲越出皮毛,而腠理未疏,何能外泄?惟病后先损其肺,肺失自主之权,安能禁其气之不固哉。气不固,而汗而气之所化,汗随气泄,遍体淋漓,又无内邪之散,有不散尽其真气者乎?似同亡阳之症,然而,亡阳者身丧于顷刻,自汗者非热邪驱之,乃阴虚促之也,病缓易援。治宜补气为主,兼以补阴,则阴能摄阳,汗自止矣。

摄阳汤:

人参30g黄芪30g白芍15g麦冬15g北五味3g山茱萸9g熟地30g二剂汗少止,四剂汗大止,十剂全愈。

用参芪大补其气(无力买参,可倍加黄芪60g、防风1.5g,多服几十剂),气足则肺气有养,皮毛自固。麦、味则肺金足以自卫,兼可分润肾水。汗多必耗其阴,以地、萸益精,白芍收敛肝气。

或用敛汗汤:黄芪30g麦冬15g北五味6g桑叶十四片

71.肾炎中医临床治疗的几个问题

广州中医学院李开注

一、肾炎血尿。

病因病机: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㈡脾虚下陷,血不归经;㈢气滞血瘀。第一种为主要原因。

1.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或热盛为主清热凉血。

小蓟饮子或犀角地黄汤加味。

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茅根紫珠草瞿麦枝子小蓟藕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蒲黄知母黄柏

2.脾肾虚为主健脾固肾。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北芪党参白术淮山茯苓陈皮炙草熟地山萸肉丹皮阿胶杜仲菟丝子女贞子桑椹

3.气滞血瘀活血化瘀。

四物汤、桃仁四物汤、少腹逐瘀汤。

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益母草丹参蒲黄小蓟延胡索乳香苏木五灵脂郁金琥珀三七末云南白药

元·罗天益以琥珀为主药治血尿,如茯苓琥珀汤、参苓琥珀汤、琥珀散。

二、肾炎蛋白尿。

多由肾气虚损,致精关不固,精气外泄;或脾气虚陷,固摄无权,致精微下注。宜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或补肾固摄,活血祛瘀。

健脾益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淮山炒扁豆炒麦芽炒苡仁山楂陈皮牛大力

温补脾肾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真武汤、实脾饮、胃苓汤。

桂附茯苓椒目杜仲首乌胡桃白术厚朴补骨脂鹿角霜

补肾固精水陆二仙丹、金锁固精丸、右归丸、桑螵蛸散。

金樱子芡实山萸肉枸杞菟丝子女贞子沙苑蒺藜龙牡

桑螵蛸覆盆子桑椹巴戟锁阳

活血化瘀同前。

三、肾炎高血压。

急性肾炎如热毒炽盛可致肝经湿热,肝阳偏亢,出现高血压,此为肾炎之标象,为热毒所致,重用清热解毒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勾藤、夏枯草、草决明、珍珠母,热毒得清,血压自可平复。

肾炎久病阳损及阴,血不养肝,肝肾阴亏,可发生头晕、头重、烦躁、口干苦、小便黄等阴虚阳亢症状。滋养肝肾,育阴潜阳。六味地黄汤加勾藤、知母、菊花、石决明、草决明,祛风清火。

《新中医》.9

72.关幼波治肾琐谈

高益民整理

肾包括元阴(肾精、肾水)和元阳(肾阳、命火),前者为物质基础,后者为动力。命火催动肾精转化而为功,即为肾气(元气)。肾气之盛衰与人体之生长、发育、生殖及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故《难经》称这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肾之功能正常,对于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体内之相对稳定,及抗御外邪,均有重要作用。

一、肾为先天本虚证内因寻

肾阴肾阳源于先天,充养于后天五脏六腑之精,宜藏不宜泄。肾病以虚证为多,且以内因为要。

肾阴虚、阳虚、阴阳俱虚,及肾虚引致之功能失调:肾虚水泛、阴虚阳亢、肾不纳气、肾气不固等,皆由肾失摄藏而过度耗遗所致。肾之热由于阴虚生内热;肾之寒由于阳虚生外寒。

例一遗尿症,女,22岁,先天不足,肾虚不固,气血两亏,宜温阳固肾,补气养血。

淡附片10g鹿角霜15g生黄芪15g熟地12g白芍15g当归10g五味子10g芡实12g生龙牡15g石榴皮10g乌梅10g首乌12g分心木12g

分心木苦涩平,入脾肾,利尿清热,治淋证、尿血、固涩收敛,治遗尿、崩中、带下。对肾经湿浊内蕴者可以通利,肾虚失固者又可固涩,相反相成,可调整肾气功能。

石榴皮酸涩温,入肾、大肠,涩肠止泻,固肾涩精。

例二糖尿病,男53,肾虚阴亏,肠胃蕴热,津液灼耗,发为消渴,宜补肾育阴,清胃生津。

生芪沙参各15g五味子12g杭芍30g生草生地熟地各12g当归10g乌梅10g仙灵脾15g葛根玉竹各10g花粉12g石斛30g麦冬10g,口渴重加生石膏30~60g,连服余剂。

消渴大多由于过食肥甘,七情郁火,或因素体阴亏,内热由生,肾精被耗,日久气阴两伤,肾气不固,收摄无权,致多饮而烦渴不解,多食反而消瘦,多尿而味甘,阴精外泄。故应调补阴血精气,从肾论治为本,生津热止烦渴为标,并据上、中、下消之特点而有所侧重。

基本方:生芪30g仙灵脾15g杭芍30g生草10g乌梅10g葛根10g

白芍强五脏,补肾气(《药性论》),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同生草,为补脾阴神妙良法。(《药品化义》)

白芍、乌梅、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使阴液自生。

乌梅生津敛阴止渴;葛根生津液除烦热而止渴,故胃气上行,一散一敛,使津液输布而不耗散,邪热得清而阳气升发。

仙灵脾补命门益精气,使生芪得命火之助而补气力著,协白芍强五脏补肾气作用显增。

肺热甚,选加生石膏川连石斛花粉玉竹麦冬沙参

夜尿频,选加川断破故纸五味子菟丝子芡实鹿角霜

气血虚,选加党参黄精当归生、熟地白术山药首乌阿胶

二、肾与膀胱联虚实寒热辨

两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胱主尿液的蓄存与排泄。肾气足则膀胱气化功能正常;虚则气化不利,水道不通,湿热由生而致淋,甚或癃闭。“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丹溪心法》)可见肾虚为本,膀胱生热为标。……还要区别“因虚而病”,或“因病而虚”,究其因果,全面考虑。

否则,寒热不辨,药后势必格拒;邪势不尽,纯补反而助纣;肾虚不固,泄利反而伤正。

例三手术后尿闭,男78,肝胆湿热弥漫三焦,内窜心包,术后气阴大伤,以致尿闭,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扶正祛邪兼施,力挽危急。

西洋参10g另煎杭芍30g当归10g生地15g石斛12g麦冬10g花粉15g茵陈15g炒知柏各5g黄芩10g车前子10g丹皮10g益元散10g包银花15g茯苓15g川贝母12g瓜蒌10g紫肉桂面1g冲服二剂。

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

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三、补肾脾当健后天济先天

脾之运化有赖于命火之温煦蒸腾;命火之生息有赖于脾气散精的滋养,两者相互资助。

例四阳萎,男27,命火不足,心脾两虚,宜补肾健脾。

党参白术山萸肉仙茅仙灵脾阳起石熟地白芍当归五味子菟丝子诃子肉旱莲草女贞子覆盆子牛膝各30g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蜜丸,每重10g,日2,每次2丸。

阳萎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因七情劳倦,损伤元阳。

四、补肾与填精整体气血充

生命之维持,赖于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气充盈,则归藏于肾。而五脏六腑之功能赖于气之推动,血之濡养。所以气血充沛是脏腑整体机能正常之体现。

气血充沛,脏腑功能旺盛,才有可能藏精于肾。肾精不断地消耗,也不断得到水谷之精微的滋养和补充,而水谷之精微又同是气血化生之源。

例五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女41,四肢麻木,站立不稳,走路困难已半年,(安眠药中毒后遗),心肾不足,气虚血滞,经络不和,宜补气益血,益肾强心,活血通络。

生芪15g当归10g桂枝4.5g仙灵脾15g仙茅15g杭芍15g首乌藤30g秦艽6g熟地12g川芎6g菟丝子12g川断15g牛膝12g路路通二枚全鹿丸二丸早晚分吞。治一年半,基本痊愈。

《中药杂志》.7

73.遗溺

睡中自遗,幼稚多有,俟其气壮乃固,或调补心肾自愈,寇氏桑螵蛸散。

水泉不止,膀胱不存,多是年衰气弱,以气为水母,水不能蓄,由气不固摄也,宜参、芪、归、术、益智、五味、补骨脂、升麻。

气脱而遗失不知,惟类中风症及大病后有之,宜独参汤。

遗溺失禁——

肺虚者,补中益气汤加五味、牡蛎。

肾虚者,菟丝子散:

菟丝子五味苁蓉杜仲牡蛎鸡肫皮炒研末服6g。

膀胱虚者,固脬丸:

茴香90g附子15g戎盐3g桑螵蛸炙15g制菟丝子90g酒丸。

挟寒:家韭子丸。

挟热:白薇散:白薇白蔹白芍等分。

滑胱:秘元丹、牡蛎丸。

命火衰:右归饮、巩惿丸。

治水必先治火,治肾必先治肺,巩惿丸凡心脾肺肾之属皆宜。

下元亏损,固精丸。

老人溺者,由下元虚寒,肾不摄水,以致渗泄,宜八味丸、生料鹿茸丸。

其滴沥不禁者,为真阳不固,宜固脬散。若不效,加减桑螵蛸散。昼甚为阳虚,补中益气汤;夜甚为阴虚,八味丸。

脬气不足者,溺频昼甚,缩泉丸。

夜间溺多者,八味丸加五味。

频数而益甚者,脾虚气弱,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山药。

溺后余沥属肾气虚,茯菟丸加覆盆子、益智仁。

制菟丝子30g茯苓90g石莲肉60g,为末,酒糊丸,盐汤下30~50粒。

74.腹粘连

加味芍药甘草汤:

生杭芍24~30g生甘草15g金银花15~24g连翘15g~24g蒲公英15~24g地丁草15~24g丝瓜络12g乳香9g没药9g广木香9g石菖蒲12g大腹皮15g青皮9g枳壳9g

便秘加冬瓜仁30g

腹泻加茯苓15g苡米15g

脓血便加吴茱萸4.5g川黄连6g

另用食盐炒热,布包,敷腹部,每次2小时,每日2~3次。

75.痢

以黄连为正药,兼用苦参。黄连清心热,苦参清大肠热,各4.5g。

补虚不用参、术,举陷无取升麻,均值得注意。

干姜1.2g合黄连4.5g,可以杀虫灭菌。

干姜1.2g合粳米24g,可以补虚复脉。

白头翁12g升清举陷,且善清血解毒。

痢证忌开支河!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广木香3g

痢——滞下,肠道阻滞不通,须调其气血,通其积滞,用淡渗苦燥则伤阴,用补涩滋腻则益锢其邪,应于和中剂内兼清余邪,不可骤补。

胃气久虚,不能辅精于皮毛而见身痒。

76.引胎

苡仁含苡仁油、糖类、氨基酸、维生素B1等。

用其鲜根,现挖现用。其苡仁油对动物子宫能使其紧张度增加,振幅增大,故有收缩子宫作用。

用法:按怀孕月份,一月一寸,服时嚼细后用冷开水送下,七例,36小时~7天,产下胎儿,若一次不见效,亦可续服第二次、三次。

77.斑秃、脱发

由于肝肾阴血虚亏而引起。宜养阴补血,乌须生发。

苣胜子方:

苣胜子黑芝麻桑椹川芎各6g菟丝子首乌各12g酒当归9g炒白术15g木瓜6g白芍12g甘草9g

“油风”。毛发成片脱落,头皮色白而光亮,有时有痒感,或无自觉症状,多因阴血不足,肝肾虚亏,心肾不交,血虚不能荣养肌肤,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发为血之余,风盛血燥,发失所养则脱落。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例某女25岁,脉缓弱无力,苔薄白而滑,舌质淡红,脱发已二年,不思饮食,月经错后,夜梦多。

生、熟地鸡血藤首乌藤各15g生芪30g川芎9g白芍15g明天麻冬虫夏草各6g旱莲草9g桑椹15g木瓜6g

服方三月,基本好转,改服桑椹膏和七宝美髯丹一月,临床治愈。

78.瘰疬

性情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内燔,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病之后期,肝火愈旺,下烁肾阴。

亦有肺肾阴亏,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

初期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柴胡4.5g当归9g赤白芍各4.5g夏枯草9g昆布9g海藻9g法半夏4.5g陈皮4.5g

肝火偏旺者加生山栀9g、黄芩9g。

中期托毒透脓,上方加生黄芪12g、皂角刺9g、炙山甲4.5g。

后期肺肾阴亏者,六味地黄汤加减:

党参生地淮山茯苓沙参麦冬地骨皮各9g山萸4.5g生牡蛎别甲各15g;

咳嗽加贝母4.5g、海蛤壳24g;

气血两亏者,养营化痰,香贝养营汤加减:

党参焦白术茯苓各9g炙草3g当归9g白芍6g熟地12g川芎4.5g制香附9g贝母9g

脾虚失运化加淮山9g广木香3g砂仁2.4g

化痰消坚法:

痰浊凝滞经络,如瘰疬、囊肿、肿瘤等。

海带昆布海藻4.5~9g,咸寒;化痰消坚。

山慈姑3~9g,辛、甘、寒、小毒;化痰消坚,清热解毒。

黄药子4.5~12g,苦平;化痰消坚,凉血解毒,可治甲状腺癌。

野荞麦15~30g,辛平;化痰消坚,清热消肿祛风湿。

天南星3~9g,辛苦温,有毒;化痰消坚,祛风痰镇痉。外用适量。

浮海石9~12g,咸平;清化热痰,软坚散结。

海蛤壳9~15g,咸苦平;清化热痰,软坚散结。

象贝母研末吞服1.5g至3g,苦寒,散结。

川贝母煎4.5~9g,苦甘微寒,散结。瘰疬多用之。

天葵子3~9g,甘寒解毒、消肿、利尿、通乳。

八角莲3~9g,甘微苦凉有毒;清热解毒去瘀散结。用于淋巴结炎。

瘰疬治验

冉雪峰

周某,瘰疬有年,累累成串,后大发,肿硬逾恒,大如瘿瘤,头部为之倾斜,脉弦劲,口渴烦躁,不安寐。

拟方:归尾9g别甲18g昆布海藻各15g烧灰酒拌芒硝12g大黄郁金牛膝各9g龙胆草胡黄连各4.5g土茯苓12g,水四杯煮取一杯,去渣溶入芒硝,分温二服,二剂,大便二次,肿硬消三分之一。

复诊:减大黄、芒硝之半,进二剂,肿硬消三分之二。

再诊:去大黄、芒硝,加茯神、枣仁各12g,续服四剂,肿硬大消,仅存旧痕。

再诊:宗前方去龙胆草、胡黄连,加栀子、丹皮各9g,每日一剂,服一星期。

常服丸剂:归尾杭白芍各30g石决明60g昆布海藻烧灰各60g郁金牛膝各30g甘松30g胡黄连大黄各15g梧丸每服3~6g,日二,清酒下,约二个月后全消,旧痕亦消。

颈淋巴结结核(瘰疬)

一、肝肾亏损,虚火内动;

二、痰湿风热,气毒结聚;

三、郁怒忧思,损伤肝脾,肝郁火炎而致气逆,脾伤水谷不化精微而变为痰涎,随气火凝滞,结聚成核。

一、结节型结核数量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

宜疏肝养血,解郁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二、脓成型结核增大,皮核粘连,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

托毒透脓。

上方加生黄芪、穿山甲、皂角刺。

三、破溃型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四周皮色暗紫,常此愈彼溃,可形成窦道或痿管。

补气、养血、化痰;

香贝养营汤加减。

加味四海丸:

海藻海带海蛤粉海螵蛸昆布各30g乳香天花粉土贝母没药各27g生芪夏枯草蒲公英各60g

为末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9g。

散结丸:丹参g归尾桃仁各90g乳香没药五灵脂各60g柏叶羌活各90g,前六味为末,后二味煎汁和末为丸,每次9g,每日2次,用于结节型。

外用:千捶膏或独角莲膏外敷结节型者;

奶奶草(泽漆)文火熬膏,早晚各一匙,并可外敷。

慢性淋巴腺炎、淋巴结核

内消瘰疬丸:海藻大贝母桔梗枳壳花粉元参甘草青盐白蔹当归大黄薄荷连翘海粉生地夏枯草玄明粉

每天吞服6~9g。

气肿、瘿瘤

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可治甲状腺癌)

海蛤粉6g海带60g海螵蛸60g昆布60g青木香15g陈皮6g

蜜丸,每日二次,每次9g。

甲状腺肿大

一、海藻玉壶汤加减:海藻9g象贝母9g连翘6g昆布9g法半夏6g青皮3g当归6g川芎3g浮海石9g海带9g

二、海带15g海蜇15g,煮粥常服。

三、海藻9g昆布9g浮海石12g浙贝9g连翘12g银花12g元参12g白芍9g

四、黄药子(凉血降火、散瘀解毒)或配夏枯草煎服。

五、夏枯草30g。

六、或配何首乌9g。

七、或配元参30g生牡蛎60g。

八、软坚消积方:屈头鸡9g黄药子12g露蜂房9g

猪笼草18g穿破石18g北紫草12g炙草4.5g

颈淋巴结核

一、罗汉果一个浙贝15g山慈姑15g风栗壳15g千层纸9g夏枯草9g,三十天为一疗程。

二、夏枯草八斤何首乌二斤,熬膏,早晚各一匙。

慢性颈淋巴结炎

昆布消疬汤:

昆布9g海藻9g夏枯草15g牡蛎30g(先煎)柴胡6g白芍9g陈皮6g

海藻栗壳汤:

海藻12g昆布9g屈头鸡9g栗子壳6g,或加瘦猪肉共煎汤更好。

颈淋巴结炎

一、浙贝18g夏枯草15g生地15g元参15g生牡蛎30g

二、玄参牡贝汤(可治颈淋巴结核、瘰疬):

元参30g牡蛎g先煎浙贝30g,以四碗半水煎牡蛎至二碗半,后下余药煎至一碗。

消瘰丸:(《医学心悟》)清化热痰、软坚散结。

玄参、生牡蛎、贝母各等分,蜜丸,每日2次,每次9g。

加减法:

阴虚火旺,口燥咽干,重用玄参,酌加麦冬、生地、丹皮,滋阴降火;

痰火较盛,口苦痰粘,重用贝母,酌加瓜蒌、浮海石等清热化痰;

肿块坚硬,重用生牡蛎,酌加昆布、海藻、夏枯草等软坚散结;

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加柴胡、白芍、青皮等疏肝解郁,理气行滞,则疗效更佳。

消瘰丸:

牡蛎煅g生黄芪g三棱莪术各60g朱血竭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30g龙胆草60g元参90g浙贝母60g,蜜丸,每9g,海带15g切丝煎汤送下。

煅牡蛎末21g~24g,每饭用饭汤送用服。

消瘰膏:

生半夏30g生山甲9g生甘遂3g生马钱子12g(剪碎)皂角9g朱血竭6g

颈淋巴腺结核

1.初起鲜独角莲捣烂外敷,每日一次。

2.玄参牡蛎煅后醋淬川贝母各60g,蜜丸(每重3g),每次服2~3丸,一日二次。

3.夏枯草30g何首乌9g。

甲状腺肿大

1.海藻60g夏枯草g,煎服。

2.海带60g,煮食。

瘰疬

逍遥散、二陈汤加减:

柴胡4.5g当归9g赤白芍4.5g夏枯草9g昆布9g

海藻9g仙半夏4.5g陈皮4.5g

肝火偏胜加生山栀9g、黄芩9g。

79.六淫在肌肉筋骨间的病象和治法

徐荣斋

一、风在皮肤发疹,在肌肉作痒。

四物消风散:生地当归赤芍川芎防风白藓皮蝉衣薄荷独活柴胡红枣去独活加桑叶,禁寒凉、辛热药。

在筋作搐钩风胜则动,风在筋则抽搐,是病理变化的必然现象。风寒之搐以拘急为主,风热之搐以抽动为主,均可用天麻钩藤饮:

天麻勾陈枝子黄芩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夏枯草夜交藤茯苓

风寒去枝、芩、膝,加桂枝、羌活;

风热去仲、膝,加羚角、桑枝。

在骨作响,据说白附子可疗。

二、寒在皮肤作慄(寒战有冷感),轻苏叶、防风;重则麻黄、羌活可顿挫之。

在肌肉作木,麻黄、附子、细辛驱寒邪,温通气血,日久不愈用大活络丸,但局部肌肉作木,亦有属于顽痰及血者,当辨之。

在筋作酸,桂枝、羌活、防风、秦艽、白芷、络石藤、西河柳,并结合自我按摩。

在骨作痛,小活络丸镇痛散寒,效果极佳,史国公药酒调治。

三、暑在皮肤则灼热无汗,鸡苏散加青蒿、香薷、连召壳、竹叶、荷叶;

在肌肉则烦热有汗,白虎汤加北沙参、芦根、西瓜汁、绿豆衣;

在筋则缓,因暑必挟湿,此症是痿之渐,吴氏清络饮:银花

扁豆花丝瓜络竹叶荷叶西瓜翠衣加钩陈、桑枝;

在骨则软弱无力,此为上症之甚,先用苍术白虎汤加黄柏,继用虎潜丸作汤服,但须加陈皮以疏化。

四、湿在皮肤则发黄,阳黄:茵陈蒿汤;阴黄:茵陈术附汤或茵陈五苓散。黄退后必须用归芍六君汤或补中益气汤调理;

在肌肉作肿,上半身肿:发汗以去湿,麻黄连召赤小豆汤为主;下半身肿:利尿以去湿,胃苓汤为主。

在筋作痿(湿痿与暑痿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属于湿滞筋络,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细辛川芎甘草肉桂当归熟地白芍茯苓牛膝党参,去肉桂、熟地适加二妙丸;

在骨作重(湿邪内着之征),平胃散合木附汤,日久不愈,加川续断、狗脊、豨莶草。

五、燥在皮肤作干,在肌肉则柴,(秋燥症)一般先伤肺津,次胃液,后肝血、肾阴。肺津伤则皮肤发干,生血润肤饮:二地二冬归芪桃仁红花黄芩栝蒌五味子,去黄芩、五味子加柏子仁、麻子仁;胃液耗则肌肉瘦削如柴,参照上药,并每晨饮牛乳一杯白蜜一汤匙;

在筋则拘急(湿缓纵,燥拘急,病后之常)

滋燥养荣汤:二地归芍黄芩甘草秦艽防风,加桑枝、栝蒌根,清和濡润,以柔化刚,颇有疗效。如已发展为痉挛,阿胶鸡子黄汤为主方,酌加杞子,苁蓉、熟地、鹿角胶;

在骨则楚(酸疼感),养血益精,生地归芍鸡血陈胶熟地杞子龟板鱼膘猪、羊脊髓。

六、火在皮肤作燎(干燥灼热,有毛发枯焦之感);

从清心汤意:连召枝子生甘草薄荷黄芩黄连竹叶大黄芒硝,去硝、黄,加鲜生地、石膏;

在肌肉作痛,局部作痛,考虑疮疡热之初萌,五味消毒饮;全身肌腱部痛,考虑热痹发作,生地膏知芩芍虎杖根西河柳大青叶寻骨风;

在筋作疼(酸疼感),治从热痹,日久防病情由实转虚,清养通络:生地白芍玉竹天、麦冬桑寄生伸筋草勾陈竹沥;

在骨作蒸(多属虚火或伏热,热从里发,曰“蒸”),五蒸丸:青蒿地骨皮生地当归石膏胡连别甲;或大补阴丸:知母黄柏熟地龟板猪脊髓。(本症已由六淫而转属内伤,用药宜以渐取效)

80.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探讨

医院张镜人等

它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以骨痛、贫血、肾脏损害为主。

一、瘀热阻络型散瘀结,和络脉为主。

骨痛抽掣、剧烈难忍、不能行动、面萎黄、脉弦、苔黄腻,为瘀热内蕴,脉络失和。

丹参赤芍桃仁丹皮鸡矢藤徐长卿桑枝地龙等

二、肝肾气阴亏损型益气养阴,补益肝肾为主。

面色少华,头晕乏力,汗出较多,骨痛痠软,口干烦渴,腰痠浮肿,舌胖苔薄,脉细弱。

太子参白术白芍石斛麦冬川断肉补骨脂狗脊等

浮肿较显时,加苡米根、石韦、泽泻等清利湿热。

三、热毒炽盛型清营泄热,凉血止血,治标救急为主。

高热不解,口干气促,口鼻齿龈出血,骨骼痠痛,舌绛起刺,脉细数。

银花连召生地白英白花蛇舌草蛇果草土大黄等

本病起病徐缓,与“骨痹”、“骨蚀”颇相吻合。

《灵枢·刺节真邪篇》:“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内搏于骨,则为骨痹,……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内伤骨为骨蚀。”张介宾注:邪中于外者必寒,气畜于内者必热,寒邪深入与热相搏,久留不去,必内有所著,……其最深者,内伤于骨是为骨蚀,谓侵蚀于骨也。

一由于外邪夹瘀痰阻络,常见以剧烈骨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类证治裁》:痹症“久而不痊,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二由于肝肾气阴亏虚《素问·痹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诸病源候论》:“骨痹不已,又遇邪,则移入于肾。”“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症因脉治》:“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三由于热毒炽盛,灼烁营血。《金匮翼》:“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熻然而闷也。”

肝肾内伤,气血不足为本,外邪乘袭是标,久而本虚标实,虚实交错,病情复杂,迁延难愈。《辨证录》:“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伤则邪欺正弱,将深居久住,而不肯遽出矣。”《类证治裁》:“诸痹不已,亦溢内也,……留皮肤者易已,留筋骨者痛久,其入脏者死。”

本病偏热者居多,顾松园:“又当易辙寻之,宜通经活血,疏散邪滞剂中而参以降火清热豁痰之品。”

81.食管癌治疗

医院肿瘤科雷永仲汤新民

基本方:煅牡蛎夏枯草海藻海带急性子蜣螂川楝子姜半夏姜竹茹旋复花代赭石广木香公丁香沉香曲川朴南北沙参当归石斛。

胃气上逆者降香豆蔻炙九香虫刀豆子藿香青皮

泛吐粘痰者南星山豆根起礞石板兰根

胸部隐痛者延胡索制乳没郁金丹参桃仁

呕血便血者白芨蒲黄仙鹤草藕节

体虚乏力者太子参黄芪白术熟地

软坚消瘀有时加石见穿徐长卿黄药子七叶一枝花

其病理机制主要是,气滞血瘀,火炎痰凝,食积,结而成癥,治宜理气行血,养阴清热,消食化瘀。

82.治愈Ⅲ期宫颈癌膀胱转移一例

医院肖谷泉

淡××,女,70岁,农民。

高年正虚,湿蕴下焦,热伤血络,留瘀成癌。

利湿清热,祛瘀化癌,兼以扶正:

萹蓄草瞿麦石见穿海金砂桃仁泥金钱草忍冬藤各15g蜀羊泉蛇舌草各30g太子参60g火麻仁(研)10g鹿角粉琥珀屑象牙屑各2g(冲服)

蛇舌草、石见穿、蜀羊泉化癌毒;

琥珀、象牙屑合用,能使癌组织相继枯萎脱落。(《江苏中医杂志》.6朱良春经验。)

《江苏中医杂志》.4

8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存活九年一例报告

启东县陆凤翔王能进

扶正抗癌汤:

一号方:太子参归身生苡仁红花佛手柴胡木香白毛藤紫草根夏枯草野菊花

扶正活血疏肝解毒。

二号方:西党参炒白术归身八月札柴胡木香

莪术丹参生牡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平地木炙甘草

疏肝解毒软坚化瘀调理脾胃。

三号方:生黄芪西党参归身炒白术生地黄炒白芍炙别甲炙龟板茯苓陈皮泽泻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

补气养血育阴柔肝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江苏中医杂志》.4

84.试论温病中“毒”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张敩

一、“毒”在温病中的涵义。

1.病因如毒气(疫疠之气)、热毒、风毒、瘴毒、麻毒等。

2.病名、病证中毒、丹毒、毒痢、疔毒、脏毒等。

3.治法毒药攻邪、清热解毒、拔毒、下胎毒等。

4.药性毒药、大毒等。

5.热证、火证之顽恶猛烈者称为热毒或火毒。

6.方剂命名银翘解毒丸等。

毒:1.恶也,害也;2.痛也,苦也;3.物之能害人者,故凡是对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感到痛苦的致病因子,就是“毒”的作用。

由毒致病,一是自外感受,二是素体阳盛或阴亏,兼以七情失调,气有余便是火,火自内生,壅而成毒。

㈠六淫邪盛化火成“毒”。

1.热盛成毒叶天士:“舌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舌绛有“大红点者,热毒乘心,用黄连、金汁”。尚有内在火热壅盛而成毒者。

2.风盛成毒陈平伯: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胸痞,头目胀大,面发泡疮者,风毒上壅阳络,当用……以清热散邪。

3.暑热邪盛成毒《时病论》以祛暑解毒法,治“暑毒,烦热赤肿,身如针刺”。

4.湿热邪盛化火成毒薛生白:湿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葛根银花等。

5.燥盛化火成毒《温病条辨》: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6.伏寒化温成毒成无已: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疠之气。

王叔和: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㈡疫毒。

㈢温毒吴鞠通:诸温夹毒,秽浊太甚。雷丰: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

温毒为病,多因感受时行毒疠之气,或夹秽浊,或伏毒外发。

㈣毒物。

二、热毒致病之特点:

㈠发病较急。

㈡证情较重。

㈢热邪较盛。

㈣传染流行。

㈤特殊之证候及发病史。

三、辨“毒”的意义。(略)

85.珠母补益方运用的经验

广东张阶平

方:珍珠母60g龙骨30g酸枣仁9g五味子6g

女贞子15g熟地15g白芍12g。

育阴潜阳,养血宁神,益肾固精。

疗心、肝、肾虚损诸症:失眠症、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水少火旺头痛证、癫痫证、诸痛证、瘿瘤病、瘰疬病、肝虚血少的肝炎病、盗汗证、肾虚证等,随证加味而取效。

虚损,气血不足,五脏亏损。因病而致,调之可复,补之可足。多产于心肾不交,肝阳上亢。

心虚:虚汗、怔忡、心悸、不寐、神志抑郁或错乱。

肾虚:骨蒸、梦泄、头痛、腰痛、耳鸣、健忘。

肝虚:善怒、筋掣、头晕、目眩、胁痛。

心主血,肾存精,血燥精竭,而心肾虚。

肝主筋,阴虚生内热,火动则筋伤,而肝虚。

肾气虚则走于下,心气虚则火炎于上,肝气虚则风火内动,水火不交,肝阳上亢成虚损。

应补心养肝益肾,以交水火,潜浮阳。

水火交,浮阳降,五脏之阴不会再受影响,虚损亦愈,

失眠症:气虚,倦怠甚者,加党参、黄芪。

血虚、头晕、心悸者,加首乌、桑寄生。

神志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远志。

阴虚阳亢的高血压:肝火积旺,烦躁善怒,面红赤者加旱莲草、夏枯草、枝子。

肝风甚,眩晕著者,加钩陈、天麻。

肾虚,腰痠倦、舌红者,加桑寄生、杜仲。

肾阴不足,而口干舌红苔净者,加元参、麦冬。

头痛甚者加牛膝、地龙干。

水少火旺头痛证:

肾火旺盛,头痛、面赤舌红者,加知、柏。

肾水不足而口干、舌红苔净者,加玄参、麦冬。

阴虚阳浮而面色潮红者,加龟板、牛膝。

风火俱盛而头晕、头痛、耳鸣者,加钩陈。

癫痫病:

痰涎壅盛,加贝母、法半夏、胆南星。

风盛而抽搐甚兼有呕吐者,加地龙干、僵蚕、全蝎、天麻、钩陈。

神乱者,加磁石、牡蛎。

惊悸,加朱砂、茯神、远志。

气血虚者加党参、当归。

诸痛证:

气滞而胁闷痛、情绪抑郁者,加牡蛎、素馨花、郁金。

胁肋痛,加金铃子、延胡索。

胸痛,加桔梗、瓜蒌皮、枳壳。

头痛,加牛膝。

瘿瘤证、火气盛、烦躁善怒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

痰多,加法半夏、贝母、海蛤壳。

心悸加党参。

瘰疬病:

局部无红痛之痰结者,加芎参、牡蛎、贝母、瓜蒌、法半夏。

痰火气盛则局部红、肿、痛者,加蒲公英、昆布、海藻。

肝火旺而面赤者,加胆草、夏枯草。

肝虚血少之肝炎病:

血虚者,加当归、首乌、桑寄生、桑椹子、乌豆衣。

气弱,加党参、黄芪。

肝虚之胁部隐痛,面色暗淡者,加丹参、山萸肉、玉竹、郁金。

晕悸,加牡蛎。

盗汗证:

气虚,加黄芪、党参。

湿多,加茯苓、白术。

汗多,心悸,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肾虚证:

腰痛加杜仲、菟丝子、川断。

耳鸣加磁石、牡蛎、石菖蒲。

梦遗加金樱子、山萸肉、莲须。

珍珠母:甘咸寒,入心肝经,滋肝阴,清肝火,潜阳安神,治癫狂、惊痫、眩晕、耳鸣、心悸、血热、血崩、吐衄、小儿惊搐发痉。

佐以龙齿,安定神魂,镇止惊悸(宋·许叔微以治多怒、惊悸不寐之病。)

石决明咸平,入肝肺经,潜阳熄风,清热明目,通淋。

牡蛎咸寒,入肝肾经,潜阳软坚,化痰消疬,敛汗,清肠,止胃胁痛。

86.读医札记

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救欲绝之水。

热邪伤筋,筋肉瞤动,菊花、胆草清热凉肝。

淫热之气窜于肾经,则骨节烦疼,腰如被杖。

暑燥疫,感受暑燥淫热疫毒而起,热毒极盛,充斥表里上下内外,宜大剂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不可误用表散。误则烈焰煽扬,如火得风助,势不可抑!

玄参、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元盛之火,而救欲绝之水。

佐以增液生津,然滋阴之治,终不忘清热开窍,目的在于清涤暑燥之余焰。

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势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口鼻等头面清窍,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干燥现象。

甘淡之品,利湿而不伤阴。

胃津亡,水不济火,当甘寒生津。若肾水亏者,热尤难退,故必加咸寒如玄参、知母、阿胶、龟板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

清气血两燔之正法——白虎加地黄汤,清热滋液,津枯甚者,必加入生梨汁、生蔗浆(?)同服,尤为速效。

肾阴不足(肾阴虚),咸寒滋肾。

吴鞠通治气营两燔之证,加减玉女煎: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玄参。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于伤阳。

寒凉药用到一定程度,邪热渐退,勿再过用,以免造成阳气的衰亡。

阴虚火旺之人,须护津液,切忌温补,即使在病之后期,热减身凉,亦不可骤进,以防余邪未尽而导致“炉灰复燃”。

玄参、麦冬滋养津液。

西洋参、百合大滋气液。

恐麦冬滋腻留邪,用半夏以助胃。

热盛则伤气,热灼则耗津。

肝与筋相合,热盛肝风内动,故手足抽搐瘛疭。

清热生津、凉肝息风:

羚角川贝青蒿连召知母麦冬花粉钩藤(平肝息风)

元参(滋肺肾之阴,木火旺者,肾水易亏,肺津复则金易制木)

枝子(清肝火)丝瓜络(清泄经络之热)西洋参百合

生地(赤芍)女贞子

肾水涸而不能生肝血,宜用六味丸。

薛立斋

热盛伤津而动风,忌苦寒伤胃劫津,亦嫌枳、朴之温燥,如欲通下泄热,宜咸寒之芒硝。

阳明腑实伤津而肝风内动。

87.中医治疗经验

日本·鲇川静著

中医的诊断学

中医的诊断不在诊断病名,而在整个病人,诊察其何以病、何等病、何处病,治疗也不终始于局部的病变,而在全体的机能。

一、表里,半表半里,内外

表,皮肤、皮下组织,表浅肌肉、表浅血管等,即身体的外部,所以当病的初期,病证完全在表位时,叫表证。

半表半里,一方面是表,另方面是里的部分,如呼吸器直接与外界吸入来的空气相接触的部位,在食管就是直接与食物相接触的食管壁;胃肠也同此理。所以轻症的支气管炎和胃肠炎等病症不很侵入深部时,为半表半里之症。

里证是病毒已深入深部时,必须用泻下剂,如慢性疾病、急性重症多呈里证。

半表半里的部位,与半现表证半现里证的表证与里证的合并,须严加区别。如慢性肾脏炎病人患感冒,会同时呈现表证和里证,乃是两者的合并。

治疗原则:“先治其表”,先治感冒,以免疾病趋于恶化。

里为内,表为外,半表半里……

诊察病人,先诊断体质,诊断病位:病的深浅。这样从横、纵、斜各个角度来观察,努力于证的掌握,再投以适当方剂,则病无遁处了。

二、阴阳虚实

上述是病位的表现方式。此为病情的表现方式。

阴证:消极的,寒性的或潜伏性的,病势沉伏而显发不出来的状态,因之呈脉沉迟、沉弱、沉细、沉微而无力、恶寒、厥冷之症。

阳证:积极的,热性的或发扬的,病热发扬而无所不显的状态,现脉浮数、浮大、浮滑、洪大,而多发热之症。

阴证与阳证是相反的,由于病毒、病刺激与体质的相对关系而区别阴阳之证。

虚,空虚也,病毒未至而体力已虚的状态,表现症状:脉细小微弱,腹部也软弱无力,有如按棉花似的,摸去象失了弹力的橡皮球,衰弱到了极点,治则用和法,切忌汗、吐。

实,充实也,病毒充实于体内,体力尚能与之相抗的状态,脉呈实、长、大、滑,腹部紧满有力,或坚硬有相当的抵抗。治则汗、吐、下等。

三、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是病位与病情组合起来的表现方式。

一、太阳病表位而呈阳的病情(热证),症状:脉浮,头痛,项背强,发热,恶寒等,特别在身体的上部和背面呈显著的病情。

二、少阳病半表半里而呈阳病情。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目眩,舌上白苔,耳聋,脉弦等,主要出现在身体中及胸胁部位(侧面)。

三、阳明病里位而阳,症状:恶热,潮热,谵语,便秘,腹部紧满,脉沉实,沉迟,或滑疾,舌苔黄褐乃至黑褐色。

四、少阴病表位而阴。病位与太阳病同,症状:脉微细、沉,但欲寐,外证有恶寒,身痛,吐利,咽痛。

五、厥阴病半表半里位的阴证,病位同少阳病。症状: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入即吐,有类似于少阳病的症状,却并不同,外证有手足皮肤的厥冷,此点有别于少阳病。

六、太阴病里位而阴,病位与阳明病同。病寒而虚,与阳明病热而实相反。症状:腹虚满,自利,呕吐,不食,腹痛等,阳明病为腹实满,病毒充实,下利而减,太阴病下利转剧。太阴病者“自利不渴”,以其脏寒故也。

简而言之:

太阳病是平素体质普通或较好,感染了重一点的感冒,或肠伤寒之类,初期多现太阳病证,初发可显脉浮,头痛,项背强,发热,恶寒等;

少阳病的症候是往来寒热(朝间无热,一过午就发热),或咽干,目眩,胸闷不畅,口苦等等。

阳明病象肠伤寒的所谓稽留期,主要症状:恶热,谵语,便秘,脉沉实,沉迟。

少阴病有如肺结核,迁延日久,易引起胃肠障碍,抵抗力减退。

厥阴病比前者病情稍恶化,很难截然分开。

太阴病,更加恶化,病势相当沉重,抵抗力非常薄弱,如腹满,乃按之无力,萎塌下去没有弹力。痢疾末期多见之。

四、主客本末

主,病证之主,一出现就一直不变的症状。客者,后发而隐现出没的症状。

本,病的根本,末其枝节。治病要先拔病根。

五、证

证,证据,证验,确证,为证明一项事情的明征。“证者证验也,我以此为证据也,在病者即谓之应,在治病者即谓之证也”。

证,有固定名称与一般名称之别,如桂枝汤证等各有其固定的涵义。方与证确切相对的叫正证,反之,不是正证而以同一处方并治的证叫异证。

证分本证、标证(末证)。

坏证,误治的结果,证候坏乱,不易判明正证了。

六、瘀血

瘀,污秽也。瘀血,污秽的的血液,反乎正常或反乎生理的血液,对于人体有害无益。

我们身体上那里受到强力的打扑,那一部分一定会出现一紫斑。就是皮下出血。紫斑的浓淡,随时日而改变,以后消失掉。这是由于打扑而毛细血管破裂了,血液溢出于血管之外,渗出于组织之中(既出于血管之外,即失去了血液的机能,而成为有害的陈旧血液)。终于被吸收,或吸收在血管里而循环于身体而为害,或沉积于体中一隅而为害。即一在血行之中以动的状态为害,一沉积一隅以静的状态为害。

瘀血,以妇女月经血为其代表,呈与普通血液不同成分。

发高热的肠伤寒,血球和细菌毒素一起因高热而崩坏,出现热溶血证,此溶血为瘀血,不及时荡涤,便会出现可怕的肠出血,危及生命。

梅毒的螺旋体所分泌的毒,中医也归为瘀血之一。

七、水毒

水毒,过剩的水分,主要是肾脏机能不全和发汗机能不全的关系。尿中见圆柱式蛋白,证明是肾脏炎,但是这种肾脏机能不全,尿可无异常,西医对之并不理会。

肾脏功能不健全,水份总是过多,在身体里找寻排泄出路,有的从肠里来排泄,而时常下痢了。

一般认为肺结核的病人,十中有八是水毒,不是肺病而是肾脏病。

八、食毒

食毒,错误的食养。食物腐败而急性中毒,这是急性的食毒,而错误的食养,不知不觉间受着食毒,它在体内变成瘀血、水毒。

九、望诊

观察病人的营养状态、脸色、皮色、指甲色、有无发疹、毛发的状态、舌面的红白燥润、舌苔、眼睛的清浊燥润等一切外证。

十、闻诊

由听觉、嗅觉来诊断。包括扣、摸等。

十一、问诊

在西医起着非常重大的任务,中医也不能忽视。但不可轻信病人所说的话,要深刻体会其情意。

十二、切诊

甲、脉诊。

88.医学芻言

王旭高著

一、外感六淫:

风风热、风寒、风湿、风燥、风火。

寒寒湿、寒久能化热。

暑阳暑、阴暑,暑必挟湿。

湿寒湿、湿热、风湿,有湿去而化燥。

燥有内伤、外伤之燥,有气燥、血燥。

火实火、虚火、上中下焦之火、五脏六腑之火。

二、内伤七情:

惊喜皆伤心,心跳不寐。

悲忧皆伤肺,咳嗽汗多。

思虑皆伤脾,食少倦怠,无力便溏。

怒伤肝,或腹胁痛,头昏眩而火升。

恐伤肾,或心跳遗精,或腰痛脊痛。

劳倦内伤为不足,饮食内伤为不足中之有余。

劳力伤脾,色欲伤肾,皆内伤也。

暴病初起,寒热头痛,总曰风寒。有汗者伤风,多鼻塞。无汗者伤寒,多骨节痛。

暑病初起,阴暑挟湿者,多胸痞吐泻。阳暑则壮热。

咳嗽

外感风寒,内伤精气,皆能致咳,总不离痰饮,以痰饮为致咳之根也。

外感咳治法:

外感风寒暴咳,必鼻塞头痛、恶寒发热,前胡、紫苏、杏仁、桔红、桔梗、川贝、款冬花、桑叶、荆芥。

内伤咳治法:

内伤久咳,倦怠微热咽干,肺阴虽亏,而脾肾未伤者,沙参、麦冬、甜杏、川贝、玉竹、桑皮、枇杷叶。

以上两种,若苔白口腻者,必加半夏、茯苓、泽泻。

肺虚咳治法:

久嗽肺虚,伤及脾胃者,必食少便溏,宜六君子加砂仁、川贝、冬花、麦冬、五味。

肺肾咳嗽,阴虚阳虚,夹水饮治法:

肺肾久虚,必气逆气短,阴虚必痰中带血,宜生地、阿胶、白芍、茜草炭;水饮必舌白面浮,宜参、术、附、干姜、半夏、白芍、五味,甚则加黑锡丹以镇之。

咳嗽气急治法苏子降气汤为主。

水饮喘咳治法水饮浮肿喘咳者,葶苈大枣泻肺汤加麻黄、杏仁、麝干、半夏、沉香、苓、泽等。

劳倦内伤不足也,凛凛微恶寒,又微微内热,稍稍行动,则气短不足以息,四肢常倦怠无力,补中益气汤,血加当归,气加陈皮,食不易运加神曲。

饮食伤有余也,脘胀不舒,或吞酸嗳腐,倒饱不思食,二陈加神曲、山楂、砂仁、枳实。

色欲伤肾下虚,二地、杞、萸、沙苑、菟丝。

郁症

七情杂沓,难分经络,如倦怠太息,或饥无不欲食,或食即饱胀,或心跳头昏,或腰疼足软,或火升内热,即在一日之中,或有时觉暂快,或有时昏沉,懒于言动,妇人患此最多,每每经事不调,腹中时痛,总以畅怀为要。如略有寒热,尚未大虚者,逍遥散;少寐者,寻脾汤;心跳口渴内热者,天王补心丹;两足跟痛,腰膝痠痛,目花头眩者,六味地黄;经不调而腹痛者,妇宝丹,即四物加阿胶、香附、艾叶等味。

痰病

痰病多怪!周身无处不患,或喘咳多痰,舌苔厚腻,或舌红口碎,头目昏重,或经脉惕惕跳动,或如昧如狂,或呕哕不眠,或颈项腿臂,以二陈汤为主,老痰加南星、枳实,即导痰汤。顽痰不愈,礞石滚痰丸。瓜蒌、海蛤粉、白芥子、风化硝、竹沥、姜汁、萝卜汁,皆可采用。夹火、夹寒、夹气、夹郁、夹食、夹风、夹湿,即于各该门中采取一、二味药并用之可也。

湿症因天时,初起者身重发热,或有汗无汗,而足冷者多,其胸必闷,口必腻而不渴者多,间有渴欲饮水而恶心者。因嗜茶酒而病者,必舌腻而不欲饮,小便少或大便溏。

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干,凛凛恶寒;因内伤者,必舌干便燥,易饥不欲思食,有伤气伤血之分也。

火症最多,壮热,目赤,口渴,便秘,烦躁,脉洪大。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暴病多寒,久病多热。

六淫治法

风寒初起宜散,羌活、防风、荆芥、紫苏、豆豉、秦艽、桔梗;咳加杏仁;恶心加桔皮、半夏;气闷加枳壳;无汗加葱白。

风热初起牛蒡、薄荷、连召、桔梗、豆豉、前胡、桑叶、茅根。

风湿防风、白术、茯苓、豆卷、羌活。

风燥沙参、贝母、玉竹、薄荷、桑叶、知母。

风火羚羊角、连召、山枝、薄荷、牛蒡、芦根,甚则犀角、石膏、川连、大黄各随证而施之。

寒湿宜温散。必身重腿股痠痛,此为杂病,非伤寒门中夹湿之症,宜桂枝、苡仁、防己、防风、羌独活、牛膝等。

伤寒热病有专著。

暑病(兼外寒或内冷)暑病属火,暑必挟湿,有因贪凉闭汗,外则无汗恶寒,内则热甚烦闷者,宜香薷饮为主。有因食瓜果冷水,内多寒湿,腹痛吐泻者,藿香正气散。重者脉伏肢冷,——阴暑也,寒多宜理中汤;欲饮水者五苓散。

暑热暑热甚,烦渴汗多,脉洪大,白虎汤。但热不寒,背微恶寒者,白虎加桂枝汤。

暑湿胸痞呕恶,消暑丸为主(醋炒半夏、茯苓、甘草)。仿此则二陈汤、藿香正气散等。湿温,舌白腻,恶心身疼足冷,口渴不欲多饮,而又烦躁者,苍术白虎汤。

寒湿湿而兼寒,阴湿也,呕恶身疼,恶寒无汗,苍术皮、羌活、半夏、茯苓、桔皮。

湿热湿而兼热,阳湿也,舌白恶心身热,有汗胸痞,豆卷、杏仁、半夏、茯苓、滑石等。若呕恶胸痞,有汗烦闷,大便泄者,姜汁炒川连、半夏、黄芩、白蔻、枳实、竹茹等,即泻心温胆法也。

风湿湿病兼风邪,恶风身重,王海藏神术汤,无汗用苍术、防风、羌活;有汗用白术、防风、茯苓。

湿化燥宜清润,兼渗湿,局方甘露饮,二地、二冬、茵陈、泽泻;河间甘露饮,五苓三石;子和甘露饮,于河间方中加葛根、霍木香,随证采取。

内燥宜滋,便坚、咽燥、干咳心跳,二地、二冬、玉竹、石斛。

外燥宜清,胸中膹郁,喻嘉言清燥救肺汤,重者加参;大便不燥结者,去麻仁加川贝。

气燥石膏、连召、桔梗、甘草。

血燥当归、生地、桃仁、玄参。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

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入芦根、石斛。

实火宜苦寒,黄芩、黄连、山枝、黄柏,甚则大黄。

虚火宜甘寒,鲜地、沙参、元参、麦冬、鲜石斛、梨。

七情治法

惊喜伤心,心跳不寐,茯神、枣仁、朱砂、金箔。

悲忧伤肺,咳嗽汗多,黄芪、五味、麦冬。

思虑伤脾,食少倦怠,便溏,归脾汤为主。

怒伤肝,腹胁胀痛,宜疏肝,香附、苏梗、吴萸、乌药、青皮、陈皮。肝火肝风上升,头眩火升者,宜镇肝熄风,石决明、刺蒺藜、天麻、勾陈,虚加沙苑、女贞、生地、牡蛎。

恐伤肾,二地、龟板、杜仲、狗脊,或加磁石、牡蛎。

89.《医医小草》论医

荆州宝辉编辑

滋腻妨中运

滋腻如天麦冬、生熟地、石斛、玉竹、人参、阿胶、百合、蜂蜜、甘草、大枣、麻仁、文蛤、花粉、菊花、小麦、鸡黄、蚕沙、首乌之敛阴,乃一时救急之药,非常病可久任之品,久服妨中运,以土喜燥而恶湿也。

刚烈动内风

刚烈如吴萸、丁香、川椒、干姜、桂、附、硫黄、苍术、巴豆、草果之动阳,久服、多服则动内风,以木喜水而憎火也!

辛热耗营液

外感发表,辛药固不可少,麻黄、苏叶、葛根、升麻、羌活之散气,桂枝、柴胡、荆芥、当归、川芎之行血,各有奇功,误用耗液,多变痉厥!

温补实隧络

内伤托里,温药未可废,白术、黄芪、饴糖之补脾,杜仲、菟丝、故脂之补肾,非无幸中,第过用阻络,定患药癖。

苦寒伤生气,咸润蔽太阳

热在气分,宜甘寒;在血分,宜苦寒。

春温秋燥,甘寒用处甚多。夏外阳内阴,宜苦寒以燥湿胜热。然胃阳素虚者,不可过投。

大戟、甘遂、葶苈、防己、知母、大黄、黄芩、黄连、栀子、丹皮、青黛、木通、苦参、龙胆草、鸦胆子之苦寒,虽有清实热之益,弊与滋腻同。

别甲、蟹壳、僵蚕、蝉蜕、蛏皮、蜣螂、水蛭、蟅虫、海藻、紫葳、文蛤、牡蛎、秋石、戎盐、人中白、肉苁蓉、桑螵蛸、元明粉之咸寒,软坚,清燥,却风火,攻宿血,非无捷效,用之过当,心阳蒙蔽,而神明为之不灵,精血为之日削矣!

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

酸收如枣仁、榴皮、五味、乌梅、河梨勒、罂粟花,宜木瓜、山茱萸濇可固脱,没有一毫外感,令邪无出路,即系内伤,吐血、咳嗽,亦反致成痨。故仲景用乌梅必用川椒,用五味必用干姜,用麦冬必用半夏,用枣仁必用川芎,其意深矣。

内伤之症,有阳亏于外,有阴虚于内,茱萸、茯苓、泽泻、滑石、瞿麦、石韦之利溺,牵牛、芒硝、大白、大青、大黄之滑肠,切勿乱投。

伤寒云: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不可汗,湿家不可下。

五味子独能生肾水,平补降心气,大有功效。(《外科精要》)

90.王孟英医案

劳则火升。

王月锄媳,忽目偏左视,扬手妄言,脉弦滑微数,苔黄脘闷。盖时虽暮春,天气酷热,兼以劳则火升,挟其素有之痰而使然也。予犀、羚、栀、翘、元参、丹参、薄荷、花粉、送礞石滚痰丸,三服而痰下神清,改清养而愈。

脉必弦滑有力,弦为肝热,滑为痰实,数兼阴虚。

犀、羚各12g先煎八句钟元参24g黑栀皮连翘壳紫丹参各9g南花粉12g苏薄荷尖4.5g,次入。

送滚痰丸12g。

犀羚元参息风顾阴花粉、滚痰丸清肺豁痰

栀翘薄轻解浮热丹参清营安神。

姚子瘄后,两腿筋掣,卧则更痛,作风治而更剧。投以犀角镑6g先煎八句钟大生地泡煎去渣15g细木通1.5g大豆卷3g肥玉竹4.5g酒炒桑枝6g粉丹皮3g黑栀皮4.5g丝瓜络4.5g

沈母陡患昏厥,乃楼居酷热如蒸。阴虚肝阳素盛之体,暑邪吸入包络,亟移榻于清凉之地,随以紫雪丹3g新汲水调下而安。

徐妇重身而患四肢痛不可屈伸,乃暑热入于隧络。

酒炒桑枝12g鲜竹叶6g扁豆叶9g丝瓜络9g羚次尖12g先煎大豆卷9g次入酒炒知母9g酒炒枯芩4.5g香白薇4.5g黑枝皮9g。

许守存久患痰嗽,主以滋水舒肝之法,以其阴亏而兼郁也。业已向愈。而所亲某竟谓滋阴药不可过服,投以温补,已而咳嗽复作,渐至咽痛,因而偾事。

叶殿和秋患感,旬日后汗出昏瞀,此真阴素亏,过服升散,与伤寒误发少阴汗同例,下竭则上厥,岂得引亡阳为比,而以附桂速其斃耶?

元参30g大熟地24g炒知母3g川雅连1.5g生甘草9g整白芍12g杵云苓片9g北小麦12g杵血龟板30g血别甲60g煅牡蛎g先煎六句钟阿胶6g,燉和服。

汗为阴液,下竭则上厥,当专治其下竭。

元参、地黄滋阴以止汗。知母、黄连微泻其伤阴之热。下竭上厥,风火沸腾,生草、白芍暂缓其如火燎原之势。

阴伤者阳亦伤,则阴润之药不能孤立以自行,故以茯苓奠其中枢。北小麦凉人肌肤,汗止则阴渐复。

三甲最能潜纳虚阳,汗出昏瞀,阳愈升则阴愈竭,阳潜则汗止。三甲多煎则药色黑,取其沉敛,亦上病下取也。

用元参、地黄泡煎去渣,避其滞腻也。

一少年骤患遗精,数日后形肉大脱,连服滋阴濇精之药,如水投石,予桂枝汤加参芪龙牡,匝月而愈。此乃脾败非阴亏也。

炒粗桂木3g次入煨姜9g土炒甘草9g土炒潞党30g土炒西芪15g大枣三枚醋煅龙骨3g醋煅牡蛎6g同杵先煎。

王某夏患感,治后病虽退能食,但不能起坐,类乎瘫痪,已月余,孟英曰此多服表散,汗出过分,气血两伤,肢骸失其营养,脉微而细,舌亮无苔,予大剂之药数十贴而起。

血赖气生,表散过分,则气伤而血亦伤,不能起坐,气伤则气不能下行以滋培腰肾,血伤则血不能上行,以衔接清阳。

脉微而细,细尤过于微,微为阳弱,细为阴弱。合之舌亮无苔,阴亏尤过于阳亏也。

党参15g生芪12g归身6g炒白术9g炒熟地24g绵杜仲9g菟丝饼12g制牛膝6g甘枸杞9g淮山药12g陈木瓜9g山萸肉9g肥玉竹9g川续断9g酒炒桑枝12g

参芪术补气生血,地、菟、杞补阴,仲、萸、断补阴中之阳,使阴能上行以交于阳,淮、竹调和乎阴阳之间,牛、桑分别下行入络。

劳力人阴分素亏,骤感风湿,两膝刺痛痠耎,不能稍立。予六味地黄汤加独活、豆卷,一剂知,二剂已。

阴分素亏,风湿中于两膝,补阴治本,轻扬风湿之药以治标。痠者,热灼液也。

张养之妻饮食如常,而肌肤消瘦,汛事如期而紫淡不恒,两腓发热而别处仍和,面色青黄,而隐隐有黑气,俨似虚寒,多药不效。

孟英诊之:脉似虚细而沉分略形弦滑,此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仲景有急下存阴之法,然彼外感也。有余之邪可以直泻。此内伤也,无形之热,宜以甘寒。义虽同而药则异。

饮食如常,气分无病。肌肤消瘦,血为热伤,则血不充肌华色。汛事如期,气能生血可知,紫淡不恒,血有伏热,血热贼气,气亦失常,气不充血则色淡,紫则郁热之象也。两腓为足阳明部位,两腓发热,胃热可知。面隐黑气,热郁甚不能以自达。

生石膏24g,先煎西洋参9g酒炒知母6g黑栀皮9g

赤苓皮9g南花粉9g花麦冬12g细木通3g

数服后去石膏栀皮洋参花粉木通知母,加大生地24g明天冬18g粉丹皮12g炒川黄柏3g生白芍9g川楝子9g杵

填肾阴,清肝热:

西洋参9g花麦冬12g钗石斛30g酒炒知母9g炒雅连3g南花粉12g整白芍60g杵紫石英15g煅牡蛎g四味先炭煨八句钟,取汤代水煎药,更方去洋参、麦冬、知连、花粉。

加大熟地30g大生地24g明天冬18g淡苁蓉9g血别甲g

同石、牡先炭煨八句钟。

酒炒黄柏4.5g川楝核9g杵先

再更方去斛、芍、牡

加血龟板60g同石、别先八句钟

清阿胶6g,燉和服。

鸡子黄沥去清一个入药先煎。

石芷卿患感,连投柴、葛,热果渐退,复热之后势更甚。孟英先以栀豉芩(连)清解其升浮之热。

大凡实热挟感,初误温散,热无不退,以其人本身因有之阴,尚能供温剂劫汗之取求也。迨劫汗之后,阴伤热炽,热势更甚,医者不可不知。

方用:黑山栀皮9g淡豆豉9g酒炒雅连2.4g酒炒枯芩7.5g鲜枇杷叶刷毛9g姜竹茹9g连召壳9g活水芦根30g钗石斛15g,杵先薄桔红旋复绢包各4.5g

俟其邪归胃腑,脉来沉实而滑,径用承气下之。

生廂黄12g开水泡冲去渣炒枳实6g川楝实6g杵先

石菖蒲3g赖桔红4.5g陈胆星3g燉和服。

服次方后,翌日大热大汗,大渴引饮,孟英曰此腑垢行而经热显。予竹叶石膏汤二剂而安。

鲜竹叶6g生石膏48g先酒炒知母9g黑山栀皮9g

晚蚕沙15g陈木瓜4.5g

继以育阴充液,调理而康。

91.刘惠民医案——治感冒流感

一九七七年六月

常见之多发病,四季皆散发,冬春及气候突变时为多,传染性较强。属于“中风”、“伤风”、“重伤风”、“伤寒”、“时行杂感”。多由外感风邪、寒邪引起。

《内经》:“风以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而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肺为娇脏,易受邪侵,上通鼻喉,主呼吸、皮毛,故当风寒袭表或自鼻喉而入,则肺卫当先受邪,出现发烧、恶风寒、头身病,有汗或无汗、脉浮等表卫症候,且多兼见鼻塞、流涕、多嚏、咳嗽、气促、喘息等肺经症候。

由于季节之不同,风邪易与寒邪挟杂致病,还常挟杂其他时邪(暑、湿、燥邪等)而侵入人体,四时六气有别,兼挟时邪不同。

一、以《内经》、《难经》、《伤寒论》为辨证治疗之理根据。

《内经》:“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热病,有湿温,有温病。

《伤寒论》为论述外感性热病的专著。

故治疗多遵循《内经》、《难经》,取法《伤寒论》,按六经病证进行辨证,并据《内经》“伤于风者,阳先受之”,采用三阳经病的方法,以治太阳经病为主,按见证间或应用治少阳或阳明经病的方法,以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等为主方化裁应用。

二、重视正体,强调自然变化对发病及治疗的影响。病因除重视正虚外,也重视六淫(气)之偏盛,在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上照顾到地理、气候的变化,春用葛根、薄荷、麻黄量较小;夏用香薷、滑石,秋用麦冬、沙参,冬用姜、桂、麻黄等。南人常用豆豉、苏叶、荆芥、浮萍等轻清表剂,用麻黄亦多在6g以下。北人必用麻黄,多在9g以上,甚则麻、桂并用。(北人较南人腠理充实)。小儿系纯阳之体,外感热病易动肝风,多用钩藤、薄荷等,清热平肝止痉。

三、善用剧药、猛药,“治外感如将”,“硝黄性虽攻伐,用之适时亦是回春妙药”,根据病情轻重,善用峻猛之药,如解表之麻桂,清热之石膏,通下之大黄等。

四、尊重前人经验,但不墨守成规。

1.早期解表,更重表里双解。重视伤寒六经传变的规律,“病在表可发汗”,且此类病不仅限于表症,多兼不同之里热,故应表里双解。除用麻、桂外,多喜同用生石膏、知母等清里热之药,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加味,表里双解。

2.善用经方而不拘泥。恶寒重则重用麻黄,头痛加白芷,颈项强痛用葛根,身痛用羌活,咽痛用玄参、桔梗、麝干,痰饮咳嗽用五味子、干姜等。

3.内蕴之热不仅可清里而除,亦可表散而解,这也是他喜用生石膏的原因。

生石膏辛甘而淡,性寒凉,既善清气分之热,又辛散解肌,“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毛孔透出”(张锡纯)。将生石膏与麻黄同用,可协同解表,又相互制约,而达到表里双解。

4.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汗液滋生之源。解表清里时常伍山药,“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神农本草经》既养阴,又健脾益胃,又服药时往往仿桂枝汤的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谷气以助汗,兼益胃气以鼓邪外解。

5.善于采用民间验方:

⑴生姜捣15g生萝卜30g带须葱头五个苏叶9g

煎,趁热顿服,片刻,喝热米汤一碗,取微汗。

⑵午时茶二块生姜一块,同上。

⑶苏叶12g薄荷9g豆豉12g带须葱头五个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同上

6.强调早期治疗,重视恰当护理。

92.费伯雄医案

中风之症,皆由气血亏损,外风乘隙而入,当着意调营,使风从卫出。或痰火内蕴,外风乘之,当清营化痰,息风理气。是以诸案皆用血药。其治肢节痛,亦如是。治肝亦用血药。

肝风、肝气

肝者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

水不滋木,肝阳上升,头眩心悸,有时怔忡,实为肝病。宜滋肾柔肝,息风化痰。

炙生地青龙齿制半夏杭菊花嫩桑枝柏子仁红枣大丹参杭白芍石决明潼蒺藜白蒺藜当归身云茯神陈桔红金桔饼

营血久亏,肝风内动,宜养阴调营。

潼蒺藜霜桑叶左牡蛎杭菊花石决明白蒺藜荷叶云茯苓春砂红当归身南沙参杭白芍怀山药合欢皮金桔饼

肾水久亏,肝阳上潜,肝营不足,发脱目昏,宜养阴调营,以滋肝木。

南沙参怀山药炙生地各12g杭白芍3g石决明18g杭甘菊霜桑叶净蝉衣各3g当归身4.5g黑芝麻9g云茯神9g谷精草4.5g福桔饼9g

不寐

肝营久亏,肝阳渐动,风火上升,心神烦扰。盖人卧则魂藏于肝,肝阳不平,则寐不安。拟真珠母丸加减。

石决明青龙齿大丹参大生地云茯苓春柴胡南薄荷沉香片柏子仁夜合花桔皮白佩兰叶白蒺藜台乌药毛燕窝荞饼鲜藕

人卧则魂藏于肝,魄藏于肺。肝阳鼓动,则肺气不清,夜寐不安,心神烦扰,乃肝肺不相接洽,拟柔肝肃肺,安养心神。

真珠母苍龙齿云茯神炙生地川贝母夜合花柏子仁上降香川石斛大丹参薄荷叶瓜蒌皮红枣鲜藕荞饼

两天不足,心肾失交,夜寐不宁,动则头汗,甚则作渴。脉右强左弱,或时五至,似数非数,久虚之质,峻补不受,偏胜亦忌。参以开合法,煎丸并进,渐可安康,久服延年。

天门冬炙生地云茯神焦白术大丹参云茯苓潞党参白归身生牡蛎煅龙齿新会皮春砂仁夜合花福桔饼奎红枣

如作丸,以桔饼、红枣煎汤泛丸,气分药可加重。

虚损

水不滋木,肝阳上升,肺胃受克,失血之后,不时呛咳,饮食不加,势将成损。拟壮水柔肝,清肃肺胃。

天、麦冬怀山药茜草根象贝母海蛤粉南沙参生龟板参三七女贞子苦杏仁北沙参潼沙苑黑料豆桑白皮莲子肉

水不滋木,肝火克金,呛咳咯血,势将成损,急宜介类潜阳。

天、麦冬败龟板左牡蛎茜草根甜杏仁潼沙苑南沙参象贝母女贞子毛燕窝瓜蒌皮海蛤粉桑白皮怀牛膝。

调养

养阴调营,参以清肃。

鲜首乌天、麦冬白玉竹光杏仁南沙参瓜蒌皮女贞子象贝母桑白皮北沙参黑料豆海蛤粉去心莲子

风痰上升,阻塞灵窍,不能语言,宜清养心神,息风化涎。

天竺黄1.8g大丹参9g云茯神6g杭麦冬4.5g胆南星1.8g陈桔红3g杭甘菊6g光杏仁9g白蒺藜9g大贝母6g石决明24g灯芯三尺鲜竹沥二大匙

肝风上升,皆用决明、菊花以熄风。

女以肝为先天,肝为血海,又当冲脉,故为女科所重。营血久亏,风阳内动,宜养阴调营,柔肝息风。

南沙参广皮白甘菊花苍龙齿云茯苓白归身夜合花白蒺藜怀山药大丹参生石决川郁金莲子肉毛燕窝

阴分久亏,肝阳上潜,乳中起核,呛咳头痛,宜养阴调营,柔肝保肺。

南沙参瓜蒌皮杭白芍桑白皮云茯苓象贝母苡仁潼蒺藜降香片左牡蛎白蒺藜荞饼白归身夜合花杭菊花

93.沈绍九医话

升提药肝肾虚弱者应慎用。

用丹溪法治阴虚,常结合叶天士用药的准则,着重观察病人的胃气。

阳气不化,中宫积湿,舌苔白滑或垢腻,法当温阳,阳气化积湿自去,慎用淡渗芳香之药,免耗其正。

肾胃阴虚,亦有白苔带滑者,不可误用淡渗之剂。

柔肝当养胃阴,疏肝当通肝阳。

救脱用药贵单纯,补正立方须周密。

补虚之方,须久服方可生效。因此,对患者全身情况均要照顾,免致脏腑阴阳发生偏胜。

麻为气虚,木为血少,法当益气养血。但痰滞经络亦可出现麻木,不能用此法治疗。

养阴药服之既久,常有气机郁滞之象,可以根据病情,加入甘淡微辛微苦、气味轻薄之品。如杏仁、浙贝、枇杷叶以通肺气;藿香、谷芽、陈皮以和中宫;茯苓、冬瓜子、扁豆皮以化湿邪,加用于养阴剂中,可以避免阴药凝滞之弊。

治病须考虑全局及发病因素,不应见病治病。

用古方要善师其意,加减要切合病情。

……因系阴虚体质,故用玄参以养其阴液。

凡芳香之品,能开通关窍……对元气不足及阴液亏耗者,更须慎用。

柴胡劫肝阴,故不用于肝肾阴虚者。

先议病,后议药,最为重要。

桂枝走表解肌,凡阴虚液少及营分有热者不可使用。

桑椹膏治阴虚头晕、失眠效果甚好,但须久服。可聪明耳目,生津止渴,滋补肝肾。

黑豆皮(穞豆皮)补而能通,……阴虚而运化力弱者多用之。

苡仁虽有健脾除湿之功,但大泄精气,孕妇及肾虚体弱者均忌之。

杜仲裂处有断丝,菟丝子煮时有粘涎,虽性皆温,仍有补阴的作用。

前人制方多重化气。

肾气旺盛,气化水行,则湿自去。

94.关于疾病现象的诊察

一、头皮神经痛:阵发性电击样刺痛。

二、肌束震颤:为细小的、不自主的肌肉跳动,在肌肉表面可见到或摸到,不产生关节部位的运动,多见于肢体及舌部。疲劳后及机械性刺激后震颤加重。由于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的激惹引起。常发生在退行性变的早期,如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进行性延髓麻痹等。在上述疾病中,肌束震颤发生在肌萎缩之前,在脊髓空洞及周围神经炎,肌束震颤产生在肌萎缩之后。此外,胃肠炎、呕吐及腹泻之后亦可产生。

三、面肌抽搐:为突然发生的闪电式面肌抽动,持续时间虽不长,但发作间隔有时很短,可几乎成为持续性的,但也有一日仅发作数次者。可为全部面肌抽搐,患时嘴紧闭,额纹皱,口角及鼻抽向一侧,亦可局限在眼睑或口唇。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情绪激动时,由于大脑皮质病理陏性兴奋灶引起,为歇斯底里或强迫动作的一种表现。

四、颈肌痉挛(斜颈):为胸锁乳突肌反复发作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使头斜转向一侧,常见于神经机能病,于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休息时转轻。

五、肌阵挛:为突然发生的某一肌肉或其一部分的迅速抽动,犹如受感应电刺激。常发生于双侧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或股四头肌。

六、四肢远端及腰背部常有麻木及酸痛,但感觉无障碍。

七、面肌痉挛:多发生于中、老年,可伴有高血压及血管硬化。常以细小的间歇性抽搐自眼轮匝肌开始,扩展很慢,渐累及面下部,特别是口角提肌,最后病侧面肌全部呈强烈持续痉挛。于紧张时痉挛更加明显。——注射B1治疗。

八、对近事的遗忘特别明显。

九、感觉异常:没有外界刺激而自发的感觉,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灼热感、冷水滴在皮肤上的感觉等。

十、视力障碍。

小便异常:

肾阳虚弱——肾病日久,阳气虚弱,固摄无权。

小便异常的特点:1.尿频;2.量多;3.色清或如米泔水;4.排尿无力。

伴有症状:遗尿、失禁、余沥不尽、腰痠痛、面色白、畏冷、舌淡、脉细数。

眩晕:

1.阳亢风动——气郁化火,肝阳偏亢,风火上扰。

特点:⑴头晕;⑵目眩;⑶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增剧。

伴有症状:急躁易怒、面部潮红、头部掣痛、肢麻、口苦、舌红、脉弦。

2.阴虚风动——肾精不足,肝阴失涵,虚风内动。

特点:⑴头昏;⑵头晕;⑶目花视物不清。

伴有症状:头痛,耳鸣,腰痠,遗精,健忘,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多汗:

1.阳虚——病久伤阳,阳气虚弱,卫气失固。

特点:⑴自汗;⑵量不多。

伴有症状:恶寒、四肢欠温、面色白、舌质淡胖、脉沉细。

2.脱症——亡阳:重病伤阳,阳衰之极,正气暴脱。

特点:⑴汗冷而微粘;⑵量多。

伴有症状:皮肤及四肢发冷,表情淡漠,脉细微欲绝。

项强:太阳经病,痉病,落枕。

振颤:多见于气血两亏或战汗后。

脱发:精血虚,血液燥。

手足颤动:气血虚亏。

手足瘦:正气不足。

口臭——口喷秽臭,胃腑有热。胃有实热。

小便臊浊:膀胱有热。

口干:真阴亏或胃津不足,或内热上炎。

自汗——阳虚。

汗后肢冷——阳气衰微。

颜面麻木——气血不足,不能充盈于面。

视物如蒙——气血不足。

心跳加速动则益甚——心阴不足,心阳独亢。

心慌——心气内虚。

心中懊憹——自觉心中闷乱不宁,虚热之象。

多梦——肝肾阴虚。

早泄——肾气虚,阴不内固。

小便数、过多——阳虚

1.肝火:目赤肿痛,心中烦热,多怒,夜寐不安,口苦口干,小便黄赤,舌边尖深红。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面赤易怒,头重脚轻,耳如蝉鸣,手指麻木,胁肋胀痛,偏头痛,舌色多红。

肝风:头目昏花,肌肉蠕动,肌肤麻木,口眼喎斜,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舌歪苔白。

肝肾不足——头眩耳鸣,目中干涩,眉棱痠疼,甚则夜盲,腰腿痠软,头晕欲仆,舌质淡嫩无苔。

2.心虚:心悸怔忡,失眠自汗,思考力减退。舌淡少苔。多梦易惊醒,健忘惊怯。

3.胃热:口渴多饮,易饥嘈杂,口臭,牙龈肿痛,出血,舌赤少津。

4.胆虚:头眩,视物模糊,虚烦不眠,胆怯易惊,舌淡少苔。

5.肾阴虚:腰腿痠软,痿弱,耳鸣耳聋,头眩目花,舌质红少苔。

6.膀胱虚寒:小便频数,澄彻清冷;约束不固,淋漓不禁。舌多淡,苔多润——肾阳不足而致。

1.气虚:元气虚——多虚阳上浮,两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两手发颤,气不接续。

2.血虚: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舌干,筋惕肉瞤,甚则手足瘛疭,身痉挛,唇口燥裂。

3.五脏虚:

肝虚——目无所见,筋挛,善恐。

肾虚——头昏眼花,腰痠痿软,小便失禁。

感觉异常:没有外界刺激而自发的感觉。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灼热感、冷水滴在皮肤上的感觉等。

95.药症忌宜

三山陈澈编

湿症

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

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故其病筋骨疼痛,腰重痛,不可转侧,身重四肢不利。湿在上:病呕吐,头重胸满。湿在中,腹胀中满泄泻。湿在下,足腔胕肿,脚气=疮久不愈。

忌湿润甘咸

宜散渗泄燥辛苦

木瓜薏苡苍术石斛萆薢石菖蒲茯苓

佐以防风、葛根。

寒湿加半夏、五加皮

风湿加独活

湿热加黄蘖、车前子、木通,甚者汉防己。

燥症

诸濇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角弓反张,筋挛急不舒,舌强不能言,二便闭濇,口渴口干,舌苦,皮肤皴揭,毛发脆折,津液不生,血枯胃槁,以致饮食不化,噎膈吐食。

忌升散破气下辛燥大热温

宜润益血辛甘寒酸寒咸寒;热症者兼清热。

当归地黄麦冬人乳牛乳苁蓉酥蜜甘菊

胡桃麻仁柏子仁人参胡麻天冬松实蔗浆白芍

五味子枣仁芦根汁梨汁韭汁童便

佐以姜汁

火症

诸热瞀瘛,暴瘖冒昧,燥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上冲,禁慄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痺耳鸣,耳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忌补敛升发闭气辛燥湿热

宜降折下咸寒苦寒辛寒甘寒

大黄童便芒硝黄芩黄连黄蘖连翘石膏山枝玄参甘草知母天、麦冬生地兰汁

虚者宜甘寒、咸寒以滋水,不宜苦寒伤胃。

猝心痛忌同上

宜山栀白芍玄胡索生甘草盐汤苏子

气逆冲上

宜降气酸敛甘寒苦寒咸寒

苏子枇叶桔红五味子石斛番降香黄蘖山茱萸牛膝白芍童便桑白皮麦冬

瞤瘛瞀瘛忌同火

宜清热和肝酸寒苦寒辛寒甘寒

白芍生草竹叶玄参知母黄连生地甘菊麦冬石膏

阴虚

即精血虚。咳嗽多痰,吐血咯血嗽血,鼻血齿血,盗汗自汗,发热,寒热,潮热,骨乏无力,不眠气急,腰背痛。

忌补气破气燥热辛温大寒大苦伤胃升提发散利水

补气:人参黄芪二术

燥热:南星半夏附子官桂桂枝仙茅鹿茸干姜丁香

辛温:胡椒乌头火酒吴萸乌药生姜

大寒大苦伤胃:山栀黄芩黄连大黄芒硝玄明粉

升提发散:麻黄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藁木川芎防风

宜生精补血兼清虚热敛摄酸寒甘寒甘平咸寒略兼苦寒

地黄柏仁人乳沙苑蒺藜枸杞子牛膝麋角胶阿胶酸枣仁沙参石斛白芍山萸远志地骨皮薯蓣续断车前子五味子别甲麦冬黄蘖知母牡丹皮

上盛下虚

属阳盛阴虚。

忌升散下助阳补气破气燥热辛

宜降益阴甘寒酸寒

佐以咸寒苦寒

苏子生地沙参牛膝枇叶枸杞麦冬天冬白芍玄参山萸五味子黄蘖童便

心虚

忌升发破气苦寒辛燥大热

宜补血甘温酸敛

佐咸寒镇坠

生地龙眼肉人参石斛丹参炙草酸枣仁五味柏仁远志。

一、癫痫惊邪

心气虚,兼有热痰。

忌同上。

宜清热豁痰合心虚加麦冬犀角羚角竹沥天竺黄牛黄胆星贝母琥珀金箔

二、心烦不得眠

心血虚有热。

忌同上。

宜养阴血清热,加白芍玄参黄连淡竹叶沙参

三、怔忡心澹澹动,盗汗

心血虚。

宜补敛清热,合心虚加当归黄芪芍药黄芩黄柏

肝虚

忌收敛破气苦寒下

宜辛散甘缓

当归陈皮生姜地黄甘菊甘草胡麻谷精草决明子刺蒺藜

因郁而虚者加细辛缩砂密沉香川芎香附。

一、转筋

属血虚。

忌下,升燥热闭气苦寒破气

闭气:二术黄芪银杏猪脂羊肉面

宜酸辛甘平

木瓜牛膝归身石斛续断陈皮芍药炙草缩砂密

二、目昏目光短

属肝血虚,肾水真阴不足。

忌破气升燥热

宜补肝兼滋肾甘温益血甘寒除热

枸杞生地甘菊沙苑蒺藜谷精草五味子决明子天、麦冬

三、目翳

属肝热,兼肾水不足。

忌破气升燥热苦寒

宜补肝血除热退翳

甘菊木贼生地决明子石决明潼蒺藜羚羊角犀角黄连夜明砂谷精草密蒙花人爪蝉蜕石蟹真珠琥珀

四、亡血过多,角弓反张或小腹连阴作痛

属肝血虚有热。

忌同肝血虚。

宜补血清热甘寒甘温酸寒咸寒辛润

当归生地白芍炙草牛膝麦冬童便丹皮甘菊

有汗加人参黄芪枣仁五味子

五、偏头痛

属血虚,肝家有热。不急治,久之必损目。

忌同目昏。

宜养血清虚热甘寒酸寒辛寒。

生地天冬甘菊白芍当归川芎乌梅炙草土茯苓金银藤黑豆

有火实者加黄连酒炒大黄酒蒸芎穷石膏雨前茶

六、目黑暗眩晕

属血虚,兼肾水真阴不足。

忌同上。

宜养血补肝清热甘寒甘平酸寒苦寒

生地枸杞甘菊五味子白蒺藜当归薯蓣甘草山茱萸白芍天冬黄蘖

七、肥气

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

忌同上加苦寒。

宜和肝散结气,兼行气血凝滞甘温甘平

川芎当归沉香干姜肉桂桔皮红花郁金玄胡索赤芍香附山楂红曲砂仁参用东垣肥气丸治之。

肾虚

即肾水真阴不足。

忌升破气利水温热辛燥补命门相火

补命门相火:仙茅巴戟葫芦巴人参补骨脂鹿茸人胞

宜滋阴润生精补血除热甘寒酸寒苦寒咸寒。

地黄牛膝枸杞人乳肉苁蓉柏子仁胡麻杜仲山茱萸续断天冬麦冬知母黄蘖五味子别甲菟丝子车前子丹参童便地骨皮沙苑蒺藜薯蓣

一、肾虚腰痛

属精气虚。

忌破气燥热。

宜同上。

二、骨乏无力

属阴精不足,肾主骨也。

忌宜同肾虚。

三、骨蒸潮热

属精血虚极,致阳升无所附,火空上炎。忌宜同肾虚。

四、五心烦热

属真阴不足。

忌宜同肾虚。

五、梦遗泄精

属肾虚有火。

忌同肾虚。

宜滋阴生精补血除热酸敛佐以涩精。

石斛莲花蕊生草龙牡鱼胶莲肉缩砂蜜覆盆子远志韭子

六、小便短涩、热赤频数

属肾虚有火。

忌宜同肾虚。

七、溺有余沥

属气虚。

忌宜同肾虚。

宜以五味子黄蘖人参为君加菟丝子覆盆子为臣,益智为佐,如平日肺家有热,或咳嗽有火者,忌人参,用沙参。

八、溺血血淋

属肾虚,火热伤血分。

忌同肾虚。宜亦同。加侧柏叶阿胶茅根韭白干地黄蒲黄戎盐

九、伤精白浊

属房劳过度,致精伤流出,似白浊症。

忌利尿燥辛热。

宜同肾虚。

十、五淋

属肾虚,兼有湿热。

忌宜同肾虚。

宜加清湿热。

茯苓黄蘖车前子石斛萆薢苡仁

十一、齿浮真牙摇动、下龈软或齿衄

属肾虚有热。

忌同肾虚加当归、芎藭。

宜益阴凉血固肾。

以地黄、黄蘖、五味子为君,桑椹、牛膝、沙苑蒺藜、鹿茸、天冬为臣,龙牡为使。

十二、下消

属肾阴虚,火伏下焦。

忌同肾虚。

宜清热峻补真气润酸敛。

以黄蘖、五味子、生地、天冬、麦冬、人参为君,石斛、牛膝、知母、人乳为臣,地骨皮、青蒿、侧柏为佐。

十三、善恐

属肾气虚,肾存志故也。

忌破气苦寒

宜补气强志辛平甘温佐以辛香

人参远志茯苓酸枣仁柏子仁沉香鹿茸石斛

命门虚

即元阳真火不足。

忌下泄破气发散辛寒苦寒淡渗燥补肾水苦寒药。

补肾水苦寒药——黄蘖知母生地天冬

宜益真阴之气甘温咸温甘热酸敛

人参人胞肉苁蓉菟丝子枸杞五味石枣鹿茸覆盆子巴戟天补骨脂附子仙茅

一、阴痿

属命门火衰,下焦虚寒。

忌同命门虚。

宜亦同加海狗肾蛇床子原蚕蛾牛膝雀卵狗阴茎

二、肾泄

即五更、黎明泄泻,亦名大泻泄。属命门真火不足。

忌同命门虚。

宜益火甘温。

膀胱虚

忌破气燥利小便。

宜补气酸敛。

人参五味山萸益智子金樱子

小便不禁

属气血虚。

忌降下湿润燥热。

宜同上加牡蛎龙骨鹿茸桑螵蛸鸡胵

频数不便少忍加天、麦冬五味石枣黄蘖柏仁别甲牛膝枸杞

论虚劳

虚劳,皆缘情欲过度,荣卫劳伤,致百脉空虚,五脏衰损,邪气乘袭,百疾生焉。必假药石,以资血气,密腠理,御诸邪。

肌肉之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乃用鹿角胶、阿胶、牛乳、鹿髓、羊肉、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参、当归、地黄、天冬之类。《本草经》云:补可去弱,羊肉、人参之属是也。

滋补之药,当用平和,不可骤用峻补。缘肾水枯竭,不足以当之,又恐愈甚上炎之患,慎之慎之!(《袖珍》)

治劳之法,以调心补肾为先,忌峻烈,惟温养滋补,以久收效。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劳乃生焉。

若天雄、附子之类,投之太多,适足以发其虚阳。缘内无精血,不足当此猛剂。然亦不可因有热,纯用甜冷之药,以伤其肾气。

独用热药者,犹釜中无水而进火也;过用冷药者,犹釜下无火而加水也。非徒无益,又害之耳。

宜十全大补、双和散、养荣汤、七珍散、乐令建中汤,双补丸亦可间进之。(《要诀》)

大补元煎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3、6g,多则30、60g山药炒6g

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6、9g,多则60、90g杜仲6g

当归6、9g,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g,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g炙草3、6g食运温服。

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景岳》)

诸虚调摄法

诸虚百损,源自心肾,倘不守节,孳孳财利,恋恋色欲,伤动坎离,渐致沉羸,去生远矣。

宜恻然有感于斯,谨起居,节饮食,处静室,摒富贵,怡贫贱,戒酒色,专心服药。

治法以宁心凝神为先,次则涩精补肾,疾无不愈。

急绝房欲以养精,内观以养神,毋怒劳以耗气,则其真阴之水自充,而五内之水自息。

肝实

忌补气升酸敛辛热辛温燥

宜清热降气苦寒辛寒甘寒酸寒

桔皮青皮苏子黄连龙胆草生草黄芩柴胡竹叶青黛赤芍

一、善怒,怒则气上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忌补升热燥闭气

宜降气清热甘寒酸寒咸寒佐以辛散

苏子郁金青黛麦冬赤芍生草桔皮蒲黄当归砂仁香附生地童便

二、善叹息,忽忽不乐胁痛呕血

属肝气逆,肝火盛,肝血虚。

忌宜同上。

三、发搐

属肝家邪热,热则生风,风主掉眩故也。

忌同上。

宜清热降气利尿缓中。

黄连芍药丹砂生地羚羊角苏子麦冬竹叶茯苓生草甘菊木通

四、目赤肿痛

属血热,忌同肝实善怒。

宜凉血清热甘寒苦寒酸寒

生地赤芍谷精草密蒙花龙胆草甘草甘菊荆芥黄蘖大黄连翘黄连玄参山栀竹叶空青曾青木通芒硝童便蕤核

脾实

即湿热邪胜。

忌湿润收涩滞腻热咸甘

宜除湿清热利小便辛散风燥苦寒

术山栀猪芩泽泻滑石车前茯苓防风干葛黄连枳实白豆蔻

易饥

属脾家邪火。

忌升辛温大热香燥。

香燥——沉香麝香龙脑豆蔻藿香缩砂密

宜清火除热生津液益脾阴甘寒苦寒酸寒

黄连青黛连翘山栀麦冬酸枣仁芍药石膏竹叶石斛

肾无实,故无泻法。

96.诸病应忌药总例

补气参芪二术人胞红铅

温补人胞红铅白胶鹿茸参巴戟芪白术

苁蓉淫羊藿蛇床子菟丝子狗阴茎当归补骨脂

大热附桂仙茅乌头阳起石海狗肾硫黄羊肉

雀肉天雄胡芦巴

破气青皮枳实枳壳槟榔厚朴牵牛

闭气银杏二术芪米麴食猪油

降气苏子郁金桔红沉香枇叶降真香乌药

破血桃仁红花干漆乳香苏方木玄胡索没药姜黄三棱

蓬莪五灵脂花蕊石水蛭虻虫穿山甲肉桂麒麟竭

蟅虫

升提发散升麻柴胡川芎紫苏麻黄干葛羌活独活防风

白芷生姜细辛荆芥前胡藁本葱白薄荷

辛温辛热发散干姜桂枝麻黄吴萸细辛羌活

独活防风藁本川芎白芷葱白

吐瓜蒂栀子豉人参芦皂荚藜芦常山虾汁盐汤

下大黄芒硝巴豆牵牛枳实玄明粉厚朴

降泄山栀知母玄参天冬

利水猪苓泽泻木通瞿麦葶苈海金沙滑石商陆茯苓

扁蓄琥珀乌桕根皮芫花甘遂大戟车前续随子

汉防己郁李仁

损津液郁李仁白矾红矾半夏

敛摄白芍五味醋乌梅白梅酸枣仁

固涩龙牡粟壳益智山萸桑螵蛸肉果蛇床子

阿芙蓉金樱子厚蚕蛾莲须河梨勒

消导山楂麦芽草果槟榔三棱蓬莪神曲枳壳

枳实绿矾红曲桔红莱菔子砂仁

开窍麝香檀香龙脑香苏合香安息香

香燥沉香麝香豆蔻龙脑香缩砂密藿香香附丁香乌药

木香

辛燥火酒蒜半夏南星二术

辛热干姜胡椒巴豆吴萸茴香龙脑香

湿润地黄当归天冬知母苁蓉栝蒌仁猪脂麻仁

滞腻猪、羊、犬、鹅肉地黄南面油腻炙煿

滑利榆皮牛乳柿瓜李冬葵子桃梨蜜青菜

蒪菜酥椿根白皮茄子

发湿鳜鱼南面

苦寒伤胃山枝黄蘖黄芩黄连大黄苦参元参知母芦荟

补命门相火鹿茸附子红铅巴戟阳起石血胶人胞肉桂

仙茅淫羊藿腽肭脐补骨脂狗阴茎菟丝子

原蚕蛾

补肾水苦寒黄蘖元参知母天冬

酸寒牛膝乌梅芍药

咸寒童便芒硝元参秋石

生冷菱梨菜李

甘甘草饴糖大枣蜜

咸食盐商陆鹿茸蛤蜊蛏蛎黄

补心猛将北五味

次将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

茯神

泻心猛将石菖蒲黄连木通硃砂犀角

次将山栀仁连翘通草车前子竹卷心灯心莲子心

补脾猛将白术黄精

次将山药扁豆苡仁大枣甘草

泻脾猛将枳实莱菔子

次将神曲麦芽山楂枳壳厚朴大腹皮使君子白芷

鸡内金陈皮槟榔

凉脾猛将大黄黄芩瓜蒌霜

次将黄柏山枝知母银花武夷茶

温脾猛将附子干姜巴豆肉豆蔻草果苍术胡椒

次将木香煨姜乌药藿香益智仁砂仁白蔻仁芜荑

焦谷芽川椒

补肺猛将黄芪人参

次将党参沙参百合燕窝阿胶淮山诃子麦冬冰糖

泻肺猛将葶苈麻黄白芥子桔梗升麻胆星

次将苏子牛蒡杏仁前胡紫菀桑白皮僵蚕竹茹

贝母

凉肺猛将石膏黄芩竹沥马兜铃山慈菇

次将洋参元参山枝花粉天冬地骨皮知母麦冬

薄荷海石

温肺猛将麻黄天南星北五味

次将苏梗款冬花制半夏生姜烟

补肾猛将熟地枸杞淫羊藿北五味

次将生地巴戟首乌杜仲龟板女贞穞豆皮海参

泻肾猛将猪苓

次将泽泻知母赤苓苡仁

凉肾猛将朴硝元明粉苦参

次将生地丹皮知母滑石

温肾猛将破故纸鹿茸鹿角胶

次将山茱萸菟丝子大茴香艾叶

补胃猛将白术黄芪大枣

次将扁豆山药炙草桂元红枣

泻胃猛将石菖蒲枳实雷丸白芥子莱菔子神曲

次将苏梗枳壳蔓荆子麦芽

凉胃猛将石膏犀角

次将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萆薢知母芦根竹叶

温胃猛将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

辛夷

次将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乌药煨姜厚朴川椒

膀胱

补膀胱药即补肾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猛将羌活麻黄防己木通葶苈猪苓

次将独活防风蒲黄川楝子前胡藁本

泽泻葱

凉膀胱猛将甘遂龙胆草

次将车前子茵陈海金沙川黄柏

温膀胱猛将吴茱萸

次将乌药茴香

补胆猛将乌梅

次将枣仁

泻胆猛将桔梗青皮

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猛将龙胆草

次将青蒿槐实

温胆猛将肉桂细辛

次将山茱萸

大肠

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

次将诃子肉百合

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

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

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

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

次将当归

小肠

补小肠猛将生地

泻小肠猛将木通

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苓灯草

三焦

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芪

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

次将柴胡香附

温三焦猛将乌药白豆蔻胡桃

次将山枝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类证治裁》

97.中药药理

(一)人参: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其高级部位,有某种特异作用。主要是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并同时加强抑制过程,改善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

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作用强于苯丙胺、咖啡因、地巴唑、士的宁,而略逊于北五味子。拮抗乙醇、吗啡对条件反射的抑制作用。

提高脑力、体力的机能,抗疲劳作用显著。

较大剂量有镇静作用。

2.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与刺五加、北五味子等相似,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

无明显的抗肾上腺素或抗组织胺的作用。

其作用原理,可能与它对机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反应,特别是对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有关。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①对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一定影响,人参甙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能显著地抑制小鼠肾上腺、胸腺、脾、甲状腺等器官在应激反应中重量的变化。

对肾上腺内维生素C及胆甾醇水平,尿中17-酮类甾醇、血糖和肝糖元也有显著影响。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长期服用,可改善大、小鼠对非特异性刺激(高、低温)的耐受能力,加速在应激反应中某些变化的恢复。

②性腺无性激素样作用

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大鼠的性成熟过程。其单体甙都有促性激素样作用。

③其他内分泌腺短期大量,可使兔的甲状腺功能增强,较长期运用,则可抑制之。

人参茎叶、根的抗利尿作用,与促使肾上腺分泌盐皮质激素有关。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①糖代谢对注射肾上腺素、高渗葡萄糖等引起兔高血糖,有某些抑制作用,能增强组织呼吸,促进糖类酵解,提高能量代谢,对去甲状腺和阉割的大鼠,基础代谢水平有所升高。

②其它代谢对雌鼠的生长,正性氮平衡,蛋白质的合成有某些促进作用。其提取物能增进大鼠肝脏核糖核酸的合成。

在适当剂量时,使家兔增加体重,使血浆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值上升,对高胆甾醇血症的家兔有某些良好影响。

口服,能产生抗利尿作用,与去氧皮质酮相似。

5.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①心脏有某些增强作用,用阿托品后,强心作用仍在,心率不复变快。能减弱或消除由氯仿——肾上腺素引起之心律不整。

对猫、兔心室纤暂时的心肌无力有某些改善作用。

②血压对麻醉动物,小量使之轻度上升,大量则下降,可能与血管扩张有关,阿托品可抑制此扩张。

对动物冠状动脉、脑血管、眼底血管也有扩张作用,并可能与交感神经有关。

其中含胆碱样物质,可能是降压的部分原因。

6.其他

人参水浸液与红细胞作用,可引起变色反应及浑浊沉淀,但不溶血。长期小量,可使网状内皮系统机能亢进,剂量过大,则反之,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人参总甙及多糖部分,对动物的放射病有防治作用。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生长有轻度抑制作用。

对某些细菌、原虫、结核杆菌有一定抑制。

毒性很小。人内服人参酊剂(3%)毫升后,仅感轻度不安和兴奋,毫升,中毒:全身玫瑰疹、瘙痒、眩晕、头痛、体温升高及出血。有人服毫升致死。

性味甘、微苦、温。入脾、肺经。

功用主治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

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萎、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本经》: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衰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暖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本草蒙荃》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用法内服煎汤1.5~9g,大剂9~30g;熬膏,入丸,散。

宜忌实证,热证忌服。

《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反藜芦。

《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方选:小儿惊后瞳人不正《仁斋直指方》:

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3g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

人参有提高视力及增强视觉暗适应的作用。

各家论述:

《医学启源》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之火邪,茯苓为使。

李杲: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人参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汤液本草》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为清肃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其象可知,若伤热则宜沙参,人参补五脏之阳也,沙参苦微寒,补五脏之阴也,安得不异?

《本草集要》酒色过度,损伤肺肾真阴,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咳血等证勿用之。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芪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寒之药生血降火。

《本草会编》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又云:阴虚潮热,喘嗽,吐血,盗汗等证,四物汤加人参、黄柏、知母。又云:肺肾受伤,咳嗽不愈,琼玉膏主之。肺虚极者,独参膏主之。是知阴虚劳瘵之证,未尝不用人参也。

《薛氏医按》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补遗》所谓入手太阴而能补阴火者,正此意也。人参一品,古方解散之药及行表药中多用此者,亦取其通经而走表也。

《本草蒙荃》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芪,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久病气虚而痛,何尝拘于此邪。

东垣治中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月池人参传》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

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

脉之浮而芤濡虚火,迟缓无力,次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

诘古谓喘嗽勿用者,痰实包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喘短促者,必用也。

仲景谓肺实而咳勿用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

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

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乃邪气方锐,宜散不宜补也;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必用也。

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乃血虚火亢,能食,脉弦而数,凉之则伤胃,温之则伤肺,不受补者也;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必用也。

如此详审,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思过半矣!

《本草经疏》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邪气之所以久留而不去者,无他,真气虚则不能敌,故留连而不解也。兹得升而真元充实,则邪自不能容。

清阳之气下陷,则耳目不聪明,兼之目得血而能视,阳生则阴长,故明目。

《本草汇言》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如荣卫空虚,用之可治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汗下过多,精液失守,用之可以生津而止渴;脾胃衰薄,饮食减常,或吐或呕,用之可和中而健脾。

《本草通玄》肺家本经有火,右手独见实脉者,不宜骤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必须盐水焙过,秋石更良。若夫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乃刑金之火,正当以人参救肺,何忌之有?

《本草正》阳气虚竭者,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

人参气味颇轻,而属阳者多,所以得气分者六,得血分者四,总之不失为气分之药。而血分之所以不可缺者,而未有气不至而血能自至者也。

然其性温,故积温亦能成热。……云人参之凉,恐未必然,若阴虚而火稍盛者,但可用参为佐;若阴虚而火大盛者,则诚有暂忌人参。

《本经逢原》喻嘉言曰:伤寒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发汗时之气大旺,外邪乘势而出,若元气虚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致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人,反用人参入表药中,使药得力,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即和解表中,有用人参之大力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亦非偏补一边之意。……古今诸方,表汗作参苏饮、败毒散,和解用小柴胡,解热用白夏加入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攻下用黄龙汤,促人参深入驱邪,即热退神清。

《本草新编》宜同诸药共用,始易成功。提气,必加升柴;和中,必加陈皮、甘草;健脾,必加茯苓、白术;定怔忡,必加远志、枣仁;止咳嗽,必加薄荷、苏叶;消痰,必加半夏、白芥子;降胃火,必加石膏、知母;清阴寒,必加附子、干姜;败毒,必加黄连、枝子;下食,必加大黄、枳实。用之补则补,用之攻则攻,视乎配合得宜,轻重得法而已。

独参汤,乃一时之权宜,非可恃为常服也。盖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四、五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遽散而死矣!一旦阳回气转,急以他药佐之。

《本草经百种录》仲景《伤寒》方中病未去而用参者不少,如小柴胡、新加汤之类,何也?曰:此则以补为泻之法也。

《得配本草》得当归活血,配广皮理气,配磁石治喘咳,气虚上浮,配苏木治血瘀发喘,配藜芦涌吐痰在胸膈;佐石菖蒲、莲肉,治产后不语;佐羊肉补形;使龙骨摄精。

入峻补药崇土以制相火,入消导药运行益健,入大寒药扶胃使不减食,入发散药驱邪有力,宜少用以佐之。

土虚火旺宜生用,肺虚肺怯宜熟用;补元恐其助火,加天冬制之;恐气滞,加川贝理之,加枇杷叶,并治反胃。

(二)人乳汁每g含量:水分88g、蛋白质1.5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6.4g、灰分0.3g、钙34mg、磷15mg、铁0.1mg、维生素A国际单位、硫胺素0.01mg、核黄素0.04mg、尼克酸0.1mg、维生素C6mg。还含有50多种单分枝和多分枝脂肪酸,各种寡糖。其中溶菌酶是由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肽链,它的一级结构与白血病病人尿中的溶菌酶相同。

甘、咸、平,入心、肺、胃经。

补血,润燥。治虚劳羸瘦,虚风瘫痪,消渴,噎膈,大便燥结,血虚经闭,目赤眼昏。

《别录》补五脏,疗目赤痛多泪。

《韩氏医通》大能益心气,补脑,治消渴症、风火症。

《本草通玄》补真阴。

《本草再新》补心益智,润肺养阴,除烦止渴,清热利水,止虚劳咳嗽,治眼目昏红。

《随息居饮食谱》补血充液,填精,化气,生肌,安神,益智,长筋骨,利机关,壮胃养脾,聪耳明目。

《本草经疏》脏气虚寒,滑泄不禁,胃弱食呆,脾虚不磨食,并不宜服。

《玉楸药解》清肺除烦,滋肝润燥。

乳汁煎:治肝热眼赤痛。(《圣惠方》)

人乳汁半合,古字钱十枚,以乳汁于铜器中,磨钱令变色,煎稀稠成煎即住,磁瓶盛,每取少许点目眦头,日三、五度。

点眼治电光性眼炎,鲜乳汁点两眼外眦部球结膜上,5~15分钟一次,每侧2~3滴,滴后闭眼片刻,一般自觉症状可在3~15分钟减轻或基本消除,他觉症状在8~16小时完全消失。

(三)人指甲用碱水或皂角水洗净,晒干。研末点目。

甘咸平。

治鼻衄、尿血、喉蛾、目生翳障、中耳炎。

《本草拾遗》取细末置目中,去翳障。

贝齿散治眼生珠管。(《圣惠方》)

手爪甲烧灰贝齿烧灰龙骨各15g,研极细,每用少许,点珠管上,日三、四度。

(四)山羊肝治夜盲。

焙干研末,每次6g,每日三次。

(五)山羊角专治死血,磨一分,入酒中送下。(《本草新编》)

《医林纂要》功用近羚羊角。

《吉林中草药》镇静,退热,明目,止血。治小儿惊痫头痛、产后腹痛、经痛。

内服,磨粉或烧焦研末,每服五分,日二次,可治小儿惊痫。

(六)山药块茎含皂甙、粘液质、胆碱、淀粉(16%)、糖蛋白、自由氨基酸,以及止杈素、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5毫克%)、3、4-二羟基苯乙胺、粘液中含甘露聚糖、植酸。

甘、平。《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

入肺、脾、肾经。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别录》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

《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有实邪者忌服。

李杲:凉而能补。皮肤干燥,以此润之。

《本草正》气轻性缓,非堪专任,但可用为佐使。

《本草求真》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

(七)干地黄成分根茎主要含β谷甾醇与甘露醇、少量豆甾醇、微量菜油甾醇,还含地黄素、生物碱、脂肪酸、梓醇、葡萄糖与0.%维生素A类物质。又含水苏糖、4.2%精氨酸与3.0%γ-丁氨酸。

甘苦、凉。入心、肝、肾经。

滋阴养血。

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

《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助筋骨。

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瘘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煎汤9~15g,大剂30~60g。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之。

《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

《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薤白、韭白。

治消渴《千金方》:

黄芪茯神栝蒌根甘草麦冬各90g干地黄g

细切,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三服,日进一剂,服十剂。

增液汤《温病条辨》:

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其人阴素虚,不可用承气者。

元参30g麦冬24g(连心)细生地24g

水八杯,煎取三杯,不便,再服。

地黄散《普济方》治血瘕。

生干地黄30g乌贼骨60g为末,空心温酒调下匕服。

地黄汤《证治准绳》:治中风四肢拘挛。

干地黄甘草麻黄各30g,酒三升,水四升,煎至四升,分作八服,日进二服。

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干地黄90g,切,水煎服,一日量。

治传染性肝炎:

生地12g甘草6g

《本草经疏》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本经逢原》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

《本草经百种录》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胶滞不凉,全失其性矣。

《本草正义》补养中土,为滋养之上品。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

《本草考汇》夫痹者,闭而不通也,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如在目则赤,在齿则痛,在肉里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泛滥而为吐衄崩漏。血痹颇广,当各以类推之。逐者,俾其流通也,(生地)性惟润下,功力到时,得二便通利,以为外候。

(八)山萸肉果实含山茱萸甙(即马鞭草甙)、皂甙、鞣质、熊果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种子的脂肪油中有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等。

⒈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痢疾细菌、堇色毛癣菌。

⒉对麻醉犬有利尿、降压作用。

⒊体外试验能杀死腹水癌细胞。

⒋轻度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酸、微温。入肝、肾经。

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

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

《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杀三虫。

《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疮,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

《珍珠囊》温肝。

《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凡命门火炽,强阳不痿,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忌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疏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九)女贞子果实含齐墩果酸、甘露醇、葡萄糖、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种子含脂肪油14.9%,油中棕榈酸与硬脂酸为19.5%,油酸亚麻酸为80.5%。

齐墩果酸可强心、利尿;甘露醇可缓下;还有多量葡萄糖。

苦甘、平。入肝、肾经。

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

《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本草蒙荃》黑须发,强筋力,多服补血去风。

《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

《本草经疏》凉血、益血。

《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清肝火,明目止泪。

《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

《广西中草药》治老人大便虚秘。

脾胃虚寒泄泻,阳虚均忌服。

二至丸《医方集解》: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髭发,女贞子(冬至日采,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旱莲草(夏至日采),捣汁熬膏,和女贞子末为丸,临卧酒服。

风热赤眼《济急仙方》:女贞子熬膏,净瓶收回,埋地下七天,点眼。

视神经炎《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女贞、草决、青葙各30g。

(十)木耳每市斤含蛋白质53克、脂肪1克、糖3.25克、粗纤维35克、灰分29克、钙毫克、磷5毫克、铁毫克、胡萝卜素0.15毫克、硫胺素0.75毫克、核黄素2.75毫克、尼克酸13.5毫克,糖中有甘露聚糖、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及少量戊糖、甲基戊糖。干木耳含卵磷脂、脑磷脂、鞘磷脂、麦角甾醇、22,23-二氢麦角甾醇。

甘、平。(孟诜,寒,《饮膳正要》苦、寒)

入肝、脾、胃、肾、大肠经。

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

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日用本草》治肠癖下血、凉血。

《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扑伤。

煎汤9~30g,或研末服。

《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眼流冷泪(《惠济方》):木耳30g(烧存性)、木贼30g,为末,每服6g,清米泔煎服。

一切牙痛《海上方》: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

《生生编》木耳衰精冷肾。

(十一)天门冬百合科。含天门冬素、粘液质、β-谷甾醇、5-甲氧基甲基糠醛,苦味成分为甾体皂甙,由拔葜皂甙元、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组成。

甘苦、寒,入肺、肾经。

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本经》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药性论》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

《千金方》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羸瘦、偏枯不遂、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亦治阴痿、耳聋、目暗。

《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淋风、烦闷吐血。

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痿厥嗜卧、足下热痛。

《本草蒙荃》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秘结。

《纲目》润燥滋阴,清舍降火。

《植物名实图考》拔疔毒。

虚寒泄泻,外感风寒致嗽者切忌之。

《本草蒙荃》天、麦冬并入手太阴经,祛烦解渴,止咳消痰,而麦冬兼行手少阴心,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竣力;天冬复走足少阴肾,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半夏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天冬能治痰之本,而不能治痰之标。

《长沙药解》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

《本草正义》肥厚多脂,纯以柔润养液为功。《本经》主暴风,指液枯内动之风而言,滋润益阴,则风阳自息,此即治风先治血之义,痹亦血不养筋之病,正与风燥相因而至,故亦能治痹,非祛外来之风痹。滋燥泽枯,可治血枯液燥之劳瘵。甘寒润燥,为补肺正将。

(十二)天花粉含多量淀粉、皂甙(约1%),含天花粉蛋白、多种氨基酸(瓜氨酸5.7%)、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少量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

甘苦酸、凉。入肺、胃经。

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

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本经》主消喝、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

《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止咳嗽带血。

《本草蒙荃》治偏疝。

《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

《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

《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之。

《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

《本草汇言》汗下之后,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阴虚火动,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本经逢原》痰饮色白清稀者,忌之。

《得配本草》胃虚湿痰,亡阳作渴,病在表者禁之。

百合病渴《永类钤方》:天花粉、牡砺(熬)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

疮疹入眼成翳《阎氏小儿方论》:天花粉15g、蛇皮6g,为细末,羊肝一个,批开入药末6g,麻缠定,米泔煮熟,频食之。

成无己:润枯燥。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蒌根之苦,以生津液。

《纲目》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

《本草汇言》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性甘寒,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而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生用)并用,更能生肌排脓,即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

(十三)川贝母苦甘、凉。入肺经。

润肺散结,止嗽化痰。

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痛。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药性论》末,点眼去肤翳。去胸胁逆气,疗时痰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治虚热。

《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

《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胸、乳痛、流痰结核。

《本草述》疗肿瘤疡,可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本草经集注》厚朴、白薇为之使,畏秦艽,反乌头。

冷泪目昏《儒门事亲》: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

《本草汇言》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芪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配连翘可解郁毒;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

《长沙药解》苦寒之性,泄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

《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及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水蒸汁服之立愈。

(十四)千里光菊科,眼明草(《履巉岩本草》)、九里光(《滇南本草》)、九里明(《生草药性备要》)。

全草含毛茛黄素、菊黄质、少量β-胡萝卜素,以及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甙、鞣质、酚类等,花含类胡萝卜素。

⒈抗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之抑制作用。

⒉抗螺旋体作用。

⒊对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使离体豚鼠子宫收缩,并有类地黄样强心作用。

⒋对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⒌对中枢先兴奋后抑制,能降低血压,对大鼠肠管有明显解痉作用。

⒍千里光碱类生物碱,对肝脏有明显之退行性、坏死性、炎性炎。可中毒,并致肝硬化,引起肝脏毒性,可影响心、肝、肾。

苦、寒。清热,解毒,杀虫,明目。

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感、毒血症、败血症、痈肿疖毒、干湿癣疮、丹毒、湿疹、烫伤。

《本草图经》与甘草煮饮,退热明目。花、叶治眼有效。

《百草镜》治目不清,去红丝白障,迎风流泪。

王安卿《采药志》治时疫、赤鼻、聤耳、火眼,诸疮,肿毒破烂及鹅掌风,合千里九膏,点赤眼。

《纲目拾遗》明目去星障。

《饮片新参》中寒泄泻勿服。

烂睑风眼《经验良方》:笋箬包九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

风火眼痛《江西民间草药》:千里光60g,煎水薰洗。

鸡盲(同上):千里光30g,鸡肝一个燉服。

各种眼科疾患50%千里光眼药水,每2~4小时滴一次,治急性亚急性结膜炎、沙眼、浅层点状角膜炎、角膜溃疡、中央视网膜脉络膜炎等。

(十五)双钩藤甘苦、凉。

清热平肝,熄风镇惊。

治抽搐、高血压、神经性头痛、骨髓炎。

煎汤6~15g。

(十六)山茶花(红茶花)甘苦辛、凉。《百草镜》味涩。

入肝、肺经。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吐血、衄血、血崩、肠风、血痢、血淋、跌扑损伤、烫伤。

《纲目》汤火灼伤。研末麻油调涂。

《医林纂要》补肝缓肝,破血去热。

《百草镜》凉血,破血,止血。消痈肿跌扑,断久痢,肠风下血,崩带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疮。

《本草再新》治血分,理肠风,清肝火,润肺养阴。

(十七)天麻块茎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维生素A类物质、甙、结晶性中性物质及微量生物碱、粘液质。

甘、平。入肝经。

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张之素:治风虚眩晕头痛。

《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李杲:肝虚不足者,宜天麻、芎穷以补之。

《纲目》乃肝经气分之药。

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药品化义》气性和缓。可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肝胆风症,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

《本草新编》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

《本草正义》厚重坚实,明净光润,富于脂肪,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故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以治血虚眩晕,儿童热痰风惊,皆有捷效。养阴滋液,以息内风。

(十八)川楝子苦、寒,有毒。入肝、胃、小肠经。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脾胃虚寒者忌服。

(十九)木贼含犬问荆碱、二甲砜、胸腺嘧啶、阿魏酸、小量咖啡酸、香荚兰醛、对-羟基苯甲醛、磷酸盐与多量二氧化硅、硅酸盐、皂甙、树脂及葡萄糖1.75~4.35%、果糖2~5%,还含黄酮甙,主要为山柰酚及槲皮素三甙。

甘、微苦、平。(《纲目》温)。

入肺、肝、胆经。

疏风散热,解肌,退翳。治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肛、疟疾、喉痛、痈肿。

《嘉祐本草》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胆,明目,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

《纲目》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脱肛。

《玉楸药解》平疮疡肿硬,吐风狂痰涎。治痈疽瘰疬、疔毒、疖肿、汗斑、粉渣,崩中赤白诸证,气血虚者慎服。

《本草经疏》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

《本草汇言》多服损肝。

《本经逢原》多用令人目肿,若久翳及血虚者非所宜。

目障昏矇多泪《方脉正宗》:木贼(去节)30g,为末和羊肝捣丸,早晚食后下6g。

目昏多泪《圣惠方》:木贼(去节)、苍术(泔浸)各30g,为末,每6g,茶调下或蜜丸。

脱肛历年不愈《三因方》:木贼烧存性,为末,掺肛门上,按之。

(二十)马齿苋含大量去甲基肾上腺素(2.5毫克/克鲜草)、多量钾盐(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等),尚含二羟基苯乙胺、二羟基苯丙氨酸、苹果酸、柠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每百克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2.3克、脂肪0.5克、糖3克、粗纤维0.7克、钙85毫克、磷56毫克、铁1.5毫克、胡萝卜素0.2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0.7毫克、维生素C23毫克。

还含生物碱、香豆精类、黄酮类、强心甙、蒽醌甙。

酸、寒。入大肠、肝、脾经。

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瘰疬。

《食疗本草》明目。亦治疳疾。

《本草拾遗》止消渴。

《开宝本草》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癥结痈疮。

《日月本草》凉肝退翳。

马齿苋子《开宝本草》明目。

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去寒热。《食医心镜》子一大升,捣末,每一匙,煮葱豉粥和搅食之。

漏睛脓汁出,经年不绝(《圣惠方》熨服方):

马齿苋子15g、人苋子半合。捣罗为散,入铜器中,于饭甑上蒸,以绵裹熨眼火眦头漏孔有脓水出处,须药热熨透眼三五十度,脓水自绝。

(二十一)山楂果实中含酒石酸、柠檬酸、山楂酸、黄酮类、内酯糖类及甙类。

对血压的作用:麻醉兔静注,可使血压缓慢而持久地下降,维持3小时。蟾蜍全身血管灌流则使血管扩张。

抗菌作用:各种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明显抑制收缩子宫作用。

兴奋中枢作用。

强心作用。

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

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

陶弘景:煮汁洗漆疮。

《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本草再新》治脾虚温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脾胃虚弱者慎服。

《纲目》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得配本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禁用。服人参者忌之。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耗气,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二十二)三棱苦辛、平。入肝、脾经。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治癥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疼、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

王好古:通肝经积血。

煎汤:4.5~9g

气虚体弱,血枯经闭及孕妇忌服。

《得配本草》素有血症者禁用。

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新疆中草药手册》):

三棱莪术当归各9g赤芍12g丹参24g白茅根30g青皮9g

更多

文章?横向滑动↑长按识别?深入探索

联系我们向上滑动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文章

分享·真善美▏积德·点"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jbcs/1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