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主要是发生于下肢,以左下肢为多见。经常卧床,缺乏活动,会导致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的损伤都是诱发因素。
恶性肿瘤和静脉血栓看起来是不相关联的两种疾病,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具有潜在的高凝状态,因为凝血因子改变和血管变化,导致局部静脉瘀滞、易发生血栓栓塞。此外,手术、化疗药物以及留置静脉导管可使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升高。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很可能是“兄弟连”,临床过程应该常规评估血栓风险。
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多集于在手术后和化疗期间,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于60岁、肥胖(体质指数≥35kg/m2)、胶质母细胞瘤病史、肿瘤大、肿瘤次全切除、类固醇药物、化疗药物、2个月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腿轻瘫、A型或AB型血。另外,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贝伐珠单抗,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见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会表现为明显的下肢肿胀以及疼痛。皮温增高,严重的还会表现为明显的张力性水泡;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如果患者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钠、依诺肝素钠等,每天使用一次,每次使用一支进行皮下注射,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长期制动而且卧床,可以使用物理的方式进行预防,比如可以使用空气加压按摩仪进行按摩治疗,可以促进肢体的静脉血液回流,从而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即使患者采取了这些预防措施,也需要观察患者的肢体有无出现肿胀、疼痛的情况。如果患者的肢体出现肿胀、疼痛,需要及时的做血管彩超检查,明确患者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
原发性脑肿瘤患者预防措施选择需要充分考虑颅内出血风险。在没有进行抗血栓药物的情况下,有症状的高级别胶质瘤内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3%。在良性或低级别肿瘤中,垂体腺瘤较容易出现自发出血。有些脑转移瘤患者(如黑素瘤等)自发性出血的倾向较高,而其他某些原发性肿瘤(如,乳腺癌)的脑转移瘤则通常较少出现自发出血。因此除围手术期外,一般不推荐抗凝药物作为脑肿瘤患者的一级预防,间歇性充气加压袜一般要持续到患者开始下床活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