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新视界(读、品、修、养)
来源:CCTV4(ID:cctvzgxw)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的五指尖各有经穴,分别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个指尖感到特别疼痛时,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内脏已有了某种毛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是有关联的,跟着小编一起来做个简单的小测试吧!测试第一步:举起你的左手或右手放于胸前,攥紧成拳头坚持30秒后,打开手掌。
打开后,手掌白白的颜色是马上消失呢,还是会残留短暂的时间?
当紧紧握拳时,会压迫到手掌的血管,而这样的挤压动作会阻断血液系统流通,因此手掌会变成白色。变成白色的手掌,若能马上恢复原来的肤色,就表示血管健康。但是,如果要花10秒以上才能恢复的话,就要当心是不是有动脉硬化的情形。
测试第二步:将指甲的根部捏住然后用力压并转动,从小手指开始,一个一个地捏,感觉有没有特别疼痛的手指。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预示身体的某个部位有毛病了。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的五指尖各有经穴,分别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个指尖感到特别疼痛时,表示与此经穴相关的内脏已有了某种毛病。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息息相关、互相关联的。你知道你的每根手指代表着哪个部位吗?一起来看看吧。
▼
小手指疼痛:小手指痛的人是心脏或小肠有毛病。(靠无名指一侧的小指指尖叫少冲穴、另一侧叫少泽穴。少冲穴与心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心脏病发作时,用力按压小指指尖,可使发作缓和些。少泽穴是小肠的经穴,小肠情况不佳,可用力按压此指尖。)
无名指疼痛:无名指疼痛可能是喉痛或头痛。在无名指三焦经上有一个关冲穴,感冒发烧时揉此部位即可。
中指疼痛:中指上有一个中冲穴,位于包围心脏的心包经上,因炎热以致心脏受不了时,这里会感到疼痛。
食指疼痛:食指上有与大肠相关的商阳穴,有便秘现象而压这个部位深感疼痛者,大肠可能有问题。
拇指疼痛:拇指中少商穴与肺息息相关。如肺有疾病,压这个部位是会痛得跳起来。
如果你在揉捏时感到了疼痛,那就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与手指相通的部位出现了问题,医院检查一下。即便是轻微疼痛,也和那个手指的穴位有关系,表示所属的部位不正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揉搓觉得有痛感的手指,能帮助疾患好转。不仅两手如此,也要以相应要领每天揉揉双脚,要养成揉揉手、捏捏脚的习惯。久而久之,必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内脏尤其是心脏更为健康。
手指按摩养生方法1、双手十指交叉,互相用力活动手腕1—2分钟,并在夹紧指间的情况下,用力拔伸,反复进行10—20次。
2、用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左手每一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之,然后以左手拇、食指分别捏住右手手指,捻动指间关节并摇转,如此交替轮换重复3—5遍。
3、紧握拳头,然后把手指一个一个地伸开,尽量向后伸,使手指变为扇形。
4、用一只手用力拉另一只手的每一个手指,两手相互交替地拉。
5、模仿弹钢琴的动作或打字的动作,手腕放松,五指松开,上下甩动。
不同症状对应的按摩位置1:脱发——刮小指
小指对应人体小肠经,所以经常脱发、小肠吸收不好的人,可以刮刮小指。
2:偏头痛、肩颈痛——刮无名指
无名指对应人体三焦经,所以经常偏头痛、肩颈痛的人,说明气血运行不好,可以刮刮无名指。
3:脾胃不好、心慌——刮大拇指
大拇指对应人体肺经,肺主纳气,如果肺不好,那么心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大拇指对应的是心、肺器官。当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时,可用手刮大拇指外侧并往外拉。
另外,肺不好,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所以脾胃功能差的人,也可以做此动作。
4:便秘——刮食指
食指对应人体大肠经,对应器官是大肠、胃。所以,经常便秘、腹泻的人,应该刮刮食指。
5:晕车失眠——刮中指
中指对应人体心包经,晕车一般是心包经不好。因此,在上车前几分钟或有晕车情况时,可以刮刮中指。
6:全身健康——拍拍手掌
很多人都知道,足底有很多穴位,经常泡脚可以养生。殊不知,手掌上也有很多穴位,且有很多经络。因此,要想身体健康,多拍拍手掌。
7:腰酸腰痛——拍拍手背
中医有全息的理论,认为在足部或手部分布着体内各个脏器的反射区,如手背对应人体腰部,所以经常腰痛、腰酸的人,应该多拍拍手背。
具体方法是:一手手掌拍另外一只手的手背,交替拍。
有关手指按摩的若干件事1、按摩的力道
对多数穴位和反射区来说,不痛不会有效果,所以需要刺激强一点,痛感重一点。但用力也不可过重,只要有明显的痛感就行了。按摩时,用力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到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
2、按摩的顺序
按摩时,男性先左手,后右手;女性相反,先右手,后左手。如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要按摩一只手上的穴位就可以了。
3、小心穴位疲劳
按摩多日多次后,病情好转,穴位的压痛随之减轻,是疾病好转的迹象。如果病情没有好转,而压痛明显迟钝,这就是穴位疲劳。左右手穴位相同,可以轮流按摩左右手的穴位。
按摩也需要“对症下药”哦~
延伸阅读:脚是身体的"晴雨表",有这些变化就得小心了!赶紧自查!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常常会听到健康达人说这样的话:脚是身体的“晴雨表”,有了变化就得小心了!下面这些内容,一般人都不知道!
第一信号:脚麻1中风前的征兆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来讲,脚麻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这类患者多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无力且麻木,多半不会只发生在脚上,如果细心询问,患者还多会伴有失语、听力改变、说话模糊等。
在医学上叫“小中风”,常发生在爆发性中风之前,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人一定要注意。
2腰椎间盘突出患腰椎间盘突出时,坐骨神经受到压迫。而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它的通路是沿着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一直到足外侧。
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容易出现脚麻,大多还会伴有腰疼、腿疼等。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为时而左脚发麻,时而右脚发麻,这类人多属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
3糖尿病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当血糖升高时会引起神经纤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时就会四肢末端麻木等。
一般来讲,下肢会比上肢严重,如果患者已经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也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第二信号:脚肿脚肿只是一种症状,可能属于生理性的脚肿,多是因疾病引起的。
1心源性疾病第一是心源性疾病引起的脚肿,比如慢性心脏功能不全、心衰等,这些都会引起脚步的浮肿。因此,无端的出现了脚步浮肿千万不要大意,医院好好查一下心脏。
2肾脏疾病第二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脚肿,如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症等,这一类人也是最常见的。同时判断是不是肾脏引起的脚步浮肿,还可以看看眼睛,一般肾脏有问题,眼睛同样也睡浮肿。
3血管疾病第三是血管疾病可引起脚肿,比如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
4肝脏疾病第四是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蛋白合成的重要器官,如果患有慢性肝脏疾病,血液中的白蛋白数量下降,血液渗透压下降,也会引起脚肿。
第三信号:脚疼1糖病足早期信号当一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行走一定距离后就腿痛、脚痛,就要留意了。许多人会把这些症状当成是“老寒腿”,或者以为是腰椎疾病所致,其实出现这些症状对于常人来说可能是一般的疾病,而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却可能是糖尿病足的信号。
2下肢动脉硬化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现老年人走了一段路,就感觉自己脚有点儿疼,但不论是老年人自己还是周围的亲属,首先想到的就是“会不会是腰间盘突出啊”?实际上,在进入古稀之年后,越来越多的老人会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急性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腿上的动脉血管由于动脉血管堵住了,导致腿脚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一般就是不走路的时候还好,不觉得疼;一旦走路较多,就会出现脚疼、小腿酸痛。
泡脚的误区
1泡脚的水越热越好?
很多人在泡脚的时候都是选用高温度的水,他们认为温度高,对促进中药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环方面有帮助。
医院针灸科阮志忠主任表示,这点是错误的,因为40℃左右为人们比较适应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烫伤皮肤。而且血液循环一下子太快的话,导致血液上冲,反而引起不适,甚至出现虚脱,对心脏很不利,尤其对于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是如此。
正确的做法,泡脚的水温使人微微出汗为宜。另外,可以边泡脚边喝一些温水,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可以使得身体由内而外散发热量,驱走体内寒气。
2泡脚时间越长越好?有不少病人曾经咨询过这样的话题,他们都喜欢在冬季泡脚,有的甚至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泡。有时候,水冷了,他们还会继续加水。
医院针灸科陆瑾主任表示,这个想法也不对。中药泡脚一般泡30-40分钟即可,这些时间足以让脚部的毛细血管吸收够有效中药成分了。无需浸泡太长时间。
3临睡前泡脚最好?还有很多人喜欢在冬天临睡前泡脚,认为把脚泡得热热的,上床睡觉很舒服。
陆瑾主任表示,其实这样并不太好。尤其是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其实,最佳泡脚时间,阮主任认为,是在临睡前1-2个小时进行最佳。由于泡脚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所以不要马上入睡,静静休息等待兴奋感消退。
4一包中药可以多次使用?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所开的中药价格较高,如果只煮过一次泡脚之后就丢掉实在可惜。因此,有些人将自己第一次泡脚之后的材料收起来,然后第二天再加水煮,多次翻煲。
阮志忠主任表示,一般来说,中药煮1-2次之后,药效就会全部释放殆尽,如果多次翻煲,那么这些中药中的药效早就没有了。他给自己的患者所开的中药泡脚方,一般都是一次性的产品,泡完了,就要丢掉的。
综合健康时报(ID:jksb)、新华网
私募股权(PE/VC)与投融资决策董事长导师班
(12月24-25日?北京大学)
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0余年总裁研修优秀师资
学制一年,每月学习2-3天,学费2万元(课程价值8.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