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外用药物疗法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18-5-15 0:28:08   点击数: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1%-2.6%,早产儿的发病率甚至高达40%,女性是男性的2-3倍,近年来研究表明男女发病率相近。通常所说的婴幼儿血管瘤是指内皮细胞增生所致,自然病程相似。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血管新生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尤其是后者起主要作用。

80%的血管瘤在出生时不表现或仅局部出现淡红色或苍白晕状斑,生后2-4周逐渐表现出来。一般认为在一岁内是血管瘤的增生期,血管瘤会逐渐生长。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平均发生在生后5-7周。有研究发现血管瘤平均约3个月时达到最终大小的80%。5个月时,80%的血管瘤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增殖。1岁后血管瘤多进入消退期,1岁时消退10%,到10岁如果还不消退,基本难以自行消退。最终70%的瘤体会消退。

目前在治疗方法选择上患儿家长处于一个极度矛盾的心理,既想积极治疗,又拒绝他们所认为的有创伤的治疗方式。那有没有一种可以被广大家长所能接受,又痛苦少的方法呢?

在早期,选择好适应症,使用外用药给药是一种安全,成本低,痛苦少,疗效确切的方法。外用药物适用于绝大多数浅表性血管瘤。

历史上被使用过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药膏、咪喹莫特药膏、β-受体阻滞剂(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和卡替洛尔滴眼液)等。糖皮质激素药膏和咪喹莫特药膏因各自局限性目前使用已经很少了。

目前一线的外用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理还不是太清楚。早期通过降低一氧化氮释放引起的血管收缩,导致血管瘤颜色变淡,瘤体变软;中期可通过下调RAF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途径,阻断前血管生成信号,导致血管生成受到抑制,出现血管瘤的持续好转;长期效果主要通过诱导增生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引起肿瘤退化而实现。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β-受体阻滞剂有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和卡替洛尔滴眼液两种。推荐的使用方法:先将化妆棉/或医用纱布裁成合适大小;将眼药水滴在化妆棉/医用纱布上,让其完全湿透但无药液溢出的程度;然后将其覆盖在瘤体上;表面覆盖保鲜膜;每次20-30分钟,一天3-5次。

理论上的严重副作用有低血糖、低血压、心动过缓、皮肤溃烂以及喘息等,但迄今为止,此类并发症在外用药物治疗的患儿中尚未见报告。

局部治疗的优点不仅在于给药方便、成本低,同时,由于血管瘤局部有着较高的药物浓度而全身的药物血浆浓度较低,所以不良反应较少。尤其适合于面部和眼周区域的浅表型病灶。但由于目前外用剂型物透皮吸收差,影响疗效,往往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平均需要5个月左右,治疗有效率约为60%。

案例分享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美容科医生团队: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新媒体总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tjyy/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