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门静脉血栓(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栓阻塞性疾病。
?局部因素:肝硬化、消化系统肿瘤、脾切除、肝移植等,其他腹腔损伤和腹腔手术。
?全身因素:遗传性因素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口服避孕药、抗磷脂综合征等。
?肝硬化患者发病率约0.6%-26%,普通人群约为1%。
OgrenM,BergqvistD,BjorekM,etal.Portalveinthrombosis:prevalence,patientcharacteristicsandlifetimerisk:apopulationstudybasedon23,consecutiveautopsies[J].WorldJGastroenterol,,12:—.
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
AcutePorto-mesentericVeinThrombosis(APMVT)
临床表现:
1、腹痛为首要症状(90%)。
2、腹水(50%),常为少量。
3、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约占85%。
4、肠坏死为最主要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
抗凝治疗后死亡率降至2-20%。
诊断方法:
1、超声多普勒(首选)。
2、增强CT(最优,观察血栓及肠道病变)。
3、增强MR。
治疗:
1、抗凝为一线治疗(住院期间低分子肝素、稳定后香豆素类6个月)。
2、抗生素。
3、支持治疗。
4、若肠坏死则外科干预。
抗凝治疗:
1、降低肠坏死发生率(2%)。
2、降低死亡率(2%)。
3、有望使血管再通(PV:39%,SMV:73%)。
4、抗凝相关出血发生率低(9%)。
5、复通失败可能与合并脾静脉血栓、腹水或启动抗凝过晚相关。
Case1
46岁男性,“上腹痛5天”急诊入院。
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不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或黑便、血便。
PE:上腹压痛(+),反跳痛(-)。既往病史无特殊。
治疗过程:
入院后即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抗感染及胃肠减压等治疗。
?因患者Fib波动于0.6g/L上下,未予动脉内或直接门静脉穿刺溶栓治疗。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3天及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改为华法林钠维持INR2.0-3.0长期抗凝治疗。
Case2
39岁男性,“上腹痛8天”急诊入院。
8天前饱餐后出现中、上腹痛,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伴肛门排气排便减少。
PE:中上腹压痛(+),反跳痛(+)。既往“慢性胰腺炎”病史3年。
治疗过程: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及抗感染、胃肠减压等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
?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抗凝,维持INR2.0-3.0。
?出院1个月后再发腹部绞痛3天,伴肛门排气排便减少,急诊入院。
?PE:中上腹压痛(+),反跳痛(-)。
ToBeContinue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