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文章来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布时间: 2016-11-9 10:35:33   点击数: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介绍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起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的作用。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或Hepatic来描述肝脏或肝脏的(希腊hēpar(?παρ))。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膈膜之下,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约在1-2.5公斤之间;另一说1-1.6公斤),为一红棕色的V字形器官。肝脏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

                              功能

1.代谢功能:三大物质(糖、蛋白质和脂类)的同化、储存和异化;核酸代谢、维生素的活化和储藏;激素的灭活及排泄;胆红素、胆酸的生成;铁、铜等金属的代谢

2.排泄功能:对胆红素和某些染料的排泄

3.解毒功能:生物转化功能(同化、异化)

4.物质合成功能: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灭活清除

                    常见病检测方法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汁酸代谢检查

      

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查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肝脏纤维化标志物检查

                        

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

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球蛋白(GLB)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A/G)测定

参考范围:

总蛋白60~80g/L(双缩脲法)

清蛋白40~55g/L(溴甲酚绿法)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1.5~2.5:1

                意义

清蛋白质检测主要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1.总蛋白减低(TP60g/L)或白蛋白降低(ALB25g/L)常见于

(1)蛋白合成减少:中毒、坏死等严重肝损害、先天性抗体缺乏症等

(2)营养缺乏和营养不良

(3)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4)慢性消耗性疾病: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5)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2.血清总蛋白增高(TP80g/L)或球蛋白升高(GLB35g/L)常见于

(1)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等

(2)M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4)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慢性血吸虫病等

3.球蛋白减低主要是因为合成减少,见于

(1)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

(2)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3)

4.A/G倒置见于先天性γ球蛋白血症

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血清蛋白电泳

醋酸纤维素膜法

清蛋白62%-71%

α1球蛋白3%-4%

α2球蛋白6%-10%

β球蛋白7%-11%

γ球蛋白9%-18%

                    意义

肝脏疾病:清蛋白、α1、α2、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多

M蛋白血症:M蛋白(β、γ区带)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肾病:清蛋白与γ球蛋白降低,α2、β球蛋白增加

其他: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γ球蛋白降低);蛋白丢失性肠病(清蛋白与γ球蛋白降低);结缔组织病(多克隆γ球蛋白增多)

                    

血清前白蛋白(PAB)测定

PAB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白蛋白小,蛋白电泳上位于白蛋白前方。

PAB是一载体蛋白,能运输维生素A,与甲状腺素结合,又称为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

          范围范围

成人~mg/L,1岁mg/L,1~3岁~mg/L

临床意义:

(1)减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晚期;肝胆系统疾病。

(2)增高:Hodgkin病。

评价:

(1)在醋酸纤维膜血清蛋白电泳时,多数正常人不显示PAB。

(2)PAB半衰期2d短,比白蛋白更能反映早期肝损害,被试为肝脏损害的早期灵敏指标。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人体的凝血因子,除组织因子和钙离子外均产生于肝脏,血浆凝血因子水平能反映出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特别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Ⅹ)。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参考范围11-14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参考范围30-42s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参考范围16-18s

                血氨测定

参考范围:18~72μmol/L

临床意义:

(1)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尿毒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

(2)生理性增高见于:过多进食高蛋白饮食;运动后。

(3)减低见于:低蛋白饮食和严重贫血等。

评价:

血氨测定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实验诊断指标。

                    

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一)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

餐后12小时以上空腹静脉采血。

[参考值]健康人血清胆固醇水平与性别、年龄、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工作性质、运动、吸烟等因素有关。

我国TC参考值:

健康成人:阻塞性脂蛋白(LP-X)测定2.9~6.0mmol/L(~23Omg/dl)

儿童:3.12~5.2mmol/L(~20Omg/dl)

新生儿:1.65~1.95mmol/L(65~75mg/dl)

胆固醇酯2.34-3.38mmol/L

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3:1

临床意义:

1.肝细胞受损、营养不良、甲亢:TC降低

2.胆汁淤积时:TC增加,以游离胆固醇增加为主,比值降低

              

(二)阻塞性脂蛋白(LP-X)测定

正常血清是阴性

临床意义:

1.血清LP-X阳性有助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

2.LP-X的定量与胆汁淤积程度相关,当其>mg/L时提示肝外胆道阻塞

                

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

                    血清胆红素检测

胆红素正常代谢:红细胞-胆红素(UCB)-结合胆红素(CB)-尿胆原,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随粪排出(称粪胆素),小部分由肠粘膜吸收经门脉到肝,其大部分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到肠内,小部分尿胆原经体循环由肾排出。

总胆红素(STB):3.4~17.1μmol/L,结合(CB):0~6.8μmol/L非结合(UCB)1.7~10.2μmol/L

临床意义: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程度

判断黄疸原因及判断黄疸型

                    尿胆红素测定

参考范围:定性试验阴性

定量≤2mg/L

临床意义:尿胆红素阳性表示血清CB增高。

(1)胆汁排泄受阻

(2)肝细胞损害

(3)黄疸:

梗阻性及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4)碱中毒

评价:尿胆红素阳性仅见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尿液尿胆原测定

参考范围:

定量24小时尿0.84~4.2μmol/L

半定量1:20倍稀释度以下阳性

定性弱阳性

          意义意义

临床意义:

(1)生理影响:餐后或碱性尿时增多,酸性尿时减少。

(2)病理性增多:肝细胞损害;胆红素产生增多;内出血、顽固性便秘、肠道和胆道感染时。

(3)病理性减少或缺如:胆道梗阻(结石、肿瘤等),同时伴有尿胆红素增高;新生儿及长期服用抗生素,肠道细菌缺乏或受抑制;小肠排泄过快、胆红素产生减少、肾功能不全。

                    

胆汁酸(BA)代谢检查

生成和分泌胆汁是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BA是胆汁的主要成分。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BA调节胆固醇的代谢

促进胆汁分泌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参考范围:TBA(酶法)0~10μ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肝细胞损害;胆道梗阻;门脉分流(肠肝循环减少);生理性升高(餐后)。

(2)肠道疾病引起BA代谢异常时,可出现脂肪消化不良。

评价:胆汁酸测定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

                    

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查

1、靛氰绿(ICG)滞留试验

ICG静脉注射后与清蛋白和α1-脂蛋白结合。它很快从血流中被清除,由肝脏摄取,排泄于胆汁,无肠肝循环。ICG在体内无代谢产物,以原形徘出。

参考范围:

15分钟内血ICG滞留率(R15ICG)0~10%

          意义

临床意义:

(1)ICG滞留率增加见于:肝功能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引流不畅

(2)用于先天性黄疸的鉴别诊断:Dubin-Johnson综合征ICG滞留率正常;Gibert综合征ICG滞留率正常或轻中度升高;Rot综合征ICG滞留率增高,多50%

(3)手术前肝脏功能储备评估:R15ICG是目前能全面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少有的指标之一

                    利多卡因试验

测定利多卡因代谢产物MEGX

参考范围;±18μg/L

临床意义:

(1)肝功能损害时,MEGX浓度下降,与分级相关。

(2)可用于肝移植术前选择供肝的依据和预测移植后移植肝存活情况。

                    

测定利多卡因代谢产物MEGX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肝细胞中含量最多,其次是骨骼肌、肾、心肌等。在肝细胞中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半衰期47h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是肝、骨骼肌和肾中。在肝细胞中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半衰期17h

在肝细胞等损伤时,这二种酶均升高。

参考值:ALT5-40U/LAST8-40U/L

DeRitis比值(AST/ALT)1.15

                    意义

临床意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道阻塞、洒精肝、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肝癌、心肌梗死、皮肌炎等。

急性重症肝炎病情恶化时:可出现黄疸加重,胆红素升高,但转氨酶却减低,即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坏死,预后不佳。

                    碱性磷酸酶测定(ALP)

主要分布于肝、骨、肾、小肠和胎盘中,在肝中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血窦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绒毛上,经胆汁排入肠道。在骨组织中由成骨细胞分泌

          意义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病、ALP明显升高,ALP与ALT及胆红素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骨骼疾病:在骨组织中ALP由造骨细胞产生,成骨细胞瘤、佝偻病、纤维性骨炎等疾患时血ALP升高。

生理性增高:儿童生长期、妊娠后期等。

                    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GGT或γ-GT)

该酶主要分布在肾、肝、胰等,血清中主要来自肝胆系统。肝中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

增高临床意义:

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郁滞、肝癌明显增高

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洒精性和药物性肝炎:

其它:胰腺癌或炎、前列腺癌等轻度增高。

              

肝脏纤维化标志物检查

          肝    

1、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测定

参考范围:41-μg/L

临床意义:

(1)PⅢP是敏感的肝纤维化化学指标,升高仅发生在肝硬化早期,晚期减低或正常。

(2)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时,PⅢP升高反映肝内炎症,随肝细胞炎症坏死好转而下降。

(3)PⅢP可用于用药监护及预后判断。

(4)PⅢP在肺、骨髓纤维化及某些恶性肿瘤也会增高。

          

2、Ⅳ型胶原(CⅣ)及其分解片段(7S和NC1)测定

参考值:RIA法血清CⅣNC1片段为(5.3±1.3)μg/mL

(1)肝病时CⅣ、7S、NC1均增高,其中7S与肝纤维化关系更密切。

(2)在与基底膜的疾病,可出现CⅣ水平升高,如甲亢、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

(3)用药疗效及预后判断

          

3、单胺氧化酶测定(MAO):

该酶主要分布在个肝、肾、心、脑中,肝中MAO来源于线粒体中,其能促进结缔组织的成熟,参与胶原成熟最后阶段架桥形成,使胶原和弹性硬蛋白结合。MAO测定能反映肝纤维程度

          

4、脯氨酰羟化酶测定(PH)

PH是胶原纤维合成酶,肝脏纤维化时胶原纤维合成亢进,在肝中及血清中活性均增高。

                    

肝癌生物化学指标检测

甲胎蛋白测定(AFP):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阳性率67.8%~74.4%。50%的患者AFPμg/L,此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睾丸癌、妇女妊娠等均可增高。

α-L-岩藻糖苷酶(Fucosidase,AFU):存在于人体组织(肝、脑、肺、肾等)用于肝细胞癌和其它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肝癌时AFU明显增高。

                    

常见肝脏病的各种实验诊断指标变化特点

急性肝损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肝细胞损伤的统称

实验室检查特征:

转氨酶的显著升高,AST>U/L,ALT>U/L,通常超过正常上限8倍以上,DeRitis比值<1,常伴有血清胆红素的升高;PT是急性肝损伤预后的最重要预测指标,其延长可以预示严重肝损(4s)、死亡(20)的危险性

          

慢性肝损伤:在较长时间内(>6m)肝细胞发生持续性损伤的统称

实验室检查特征:

血清转氨酶活性轻度升高,通常在正常上限4倍以下,少数可在正常范围内;大多数患者血清ALT升高往往大于AST升高,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1,但慢性酒精肝炎血清AST升高大于ALT升高;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确诊需要进行病毒血清学实验

          

肝硬化:慢性肝损伤可反复长期引起肝损伤,使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及异常分布,导致肝纤维化,引起进行性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最终导致肝硬化发生,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

在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实验诊断指标的变化:

肝硬化时血清ALT/AST比值常<1,纤维化程度越高,比值越低,可能与肝损害后肝脏产生减少有关;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PT延长、清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增加

          

肝硬化:

用于评价肝纤维化的实验诊断主要有两类:

1.反映胶原产生及降解的血清标志物:MAO、PH、PⅢP、IV型胶原及其降解片段等、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等

2.通过测定血清多种非胶原相关成分,然后计算肝纤维化分数,如Fi-brotest、ELF-test、Hepascore、Wai-score

                    肝脏病检查项目选择原则

1.健康体格检查:选择ALT、AST、γ-GT、A/G比值及肝炎病毒标志物。必要时增加ALP、STP及血清蛋白电泳

2.疑为无黄疸性肝病:急性患者查ALT、胆汁酸、尿液尿胆原及肝炎病毒标志物;慢性患者查AST、ALP、γ-GT、STP、A/G比值及血清蛋白电泳

3.黄疸患者:查STB、CB、尿液尿胆原与胆红素、ALP、γ-GT、胆汁酸

4.疑为原发性肝癌:查一般肝功能,加AFP、γ-GT及其同工酶,ALP及其同工酶

5.疑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时:查ALT、AST、STB、A/G、蛋白电泳、ICGR,此外应查MAO、PH及PⅢP等

6.疗效判断及病情随访:急性肝炎查ALT、AST、前清蛋白、ICG、STB、CB、尿液尿胆原及胆红素;慢性肝炎查ALT、AST、STB、CB、PT、血清总蛋白、A/G及蛋白电泳等;必要时查MAO、PH及PⅢP。原发性肝癌随访AFP、CGT、ALP及其同工酶等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花多少钱
陕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wsqm.com /tjyy/1032.html